茶汤本是北京传统小吃,传到天津后被爱吃会吃的天津人发扬光大。葛沽崔记传统茶汤制作技艺始于明末,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是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南的崔记茶汤就因其口感丰富、甜而不腻、回味无穷的特点广受欢迎。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艺术,它于清同治年间,由静海县独流镇,(独流北会华主持传授)传授到现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因此成立韩家墅上善会以专项演奏上善道乐,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了,当时的上善道乐就是用于为民祈福、增寿、祈雨求丰,超度亡灵。
宁河有句俗谚:“生吃螃蟹活吃虾,跳到河里淹不煞”,这说出了宁河捕捞者的生活习性,也道出了自古以来虾蟹是可以活吃的。宁河醉蟹正是在此饮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据说宁河醉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由宁河区俵口村于氏家族的一名师爷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地方风味名菜。
德福八大件包括了酱牛肉、羊腿、腊肠、罗汉肚、猪蹄等多种多样的肉类制品,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的腌制和烹制而成的。这些食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富含营养,是节日宴席和家庭聚餐的上佳选择。
御膳鲤又称州河鲤,自隋末燕王高开道称王渔阳郡(今蓟县)后至清代,州河鲤一直作为皇家贡品,史称“金翅鲤、御膳鲤”。州河鲤产于蓟州州河,又称翠屏湖,曾是引滦入津工程的调蓄水库,被称为“天津人的大水缸”。河鲤拥有肉质紧实、咀嚼滑韧、味道鲜香的口感。
天津赵大肚子烧麦创始于光绪年间,在继承前人制作烧麦的配方和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葛沽食客需求,悉心研究,突出鲜咸和口味爽香。
秦城的传说是在秦城遗址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口耳相传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在宝坻区的各个村庄,都流传着不同版本但内容相似的关于秦城的传说,在全区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
刘园祥音法鼓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原在寺院娘娘出巡时以随驾法鼓会的形式表演,主要流行于天津市北辰区内。刘园祥音法鼓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遗存。
“马氏花丝镶嵌技艺”项目所在地为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主要表现为传统(宫廷)首饰复刻、博物馆文物复刻及装饰品、传统类自主设计型首饰类产品等。
太平镇崔庄村皇家枣园驿站枣文化博物馆的墙壁上,一幅大型浮雕向人们展示了张娘娘传说的生动场景。传说来源于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具体从哪一辈开始无从考证,只是张娘娘为朱佑樘的太子妃不仅仅是传说了。
北仓少练老会系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北仓村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立于明末清初,距今约三百余年,历经七代传承至今。少练老会以青少年习武锻炼为主,平日练功,年节出会,老年人主要是组织管理,传授武艺,故称少练老会。
崔庄冬枣它也是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的特产,是枣中佳品。皮薄核小肉厚,肉质酥脆甘甜,成为皇上贡品,因此也称贡枣。崔庄古冬枣园位于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整体保护面积达3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占238亩,拥有600年以上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冬枣树3232棵。
“潮白河鲫鱼”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地理标志。潮白河鲫鱼头小、鳞薄、刺软,最重要的是肉质鲜美,富含较高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
兴泰德烧锅白酒酿造工艺距今已有150多年传承历史。清同治年间(约1867年)许有泰在其家族定居地蓟县上仓创办了古蓟州城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家酒烧锅,取其名中一字“泰”,烧锅重号“兴泰德”。兴泰德酿造的白酒是当时的十大御用白酒之一。兴泰德烧锅酒窖香味突出、醇厚协调、绵甜爽净,果香气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