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八大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美食,源自天津蓟州地区,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逐渐成为天津乃至北方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蓟州八大碗分为粗、中、细三档,不同档次的八大碗在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所不同。据说就是由满汉全席演化而来,将铺张、奢华的宫廷菜系改造成丰俭自选的大众菜品系列。
刘氏石磨元宵主要原材料江米,来源于蓟州区青甸洼,石磨元宵馅料采用蓟州山核桃、葵花籽仁、南瓜籽仁、芝麻、山楂等优质食材,精心调制而成。煮食元宵色泽洁白、无生心儿、入口绵软、细腻、黏滑、汤汁四溢、口齿留香;炸食元宵色泽微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由田继勇于大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创立,已有140余年历史,已传承五代至今。
高氏八卦掌产生于清末民(国)初,由高义盛所创。至今传承百余年。高氏八卦掌因演练方式独具一格,即先天掌和后天掌分而练之,不同于目前国内外流传诸家八卦掌独树一帜而自成体系,突出了,先天为后天之本,后天掌为先天之用的特点。
孝力村高跷会又称“走高腿”,是节日期间的一种民间街头表演艺术,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海下文武高跷,是指发源于天津卫“海下”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形式,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西蒲洼少林会”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西蒲洼少林会”在演出中分为两部分:文场与武场。文场负责伴奏渲染气氛,武场进行上场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形式有长拳、六合拳、通臂拳、大棍进枪、两节棍等多达几十种。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
姜家味熏肉制作工艺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代、民国,技艺日臻成熟。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姜家味老二位熏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姜家熏肉具有“色、香、味、形、补、养”六味一体的特色熟食,它肥而不腻,香味扑鼻,色泽红润。
丰台义兴德剪刻纸是丰台镇传统的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漫长岁月流传至今。明末清初,丰台手工业发达,染梅红纸是自己独有的特色,家家雕刻纸,户户绘丹青。世代相传,剪刻纸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径内蒙和东三省等,全国闻名。
宁河七里海河蟹面因其蟹味浓厚,汤汁鲜美,面条爽滑,稀稠适度,鲜香润喉,汤面共饮,生津暖胃,口感筋韧、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几百年来,一直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特别是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七里海河蟹最肥的季节,垂钓河蟹,品尝河蟹面,已成为京津冀等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传统名点。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芦台春酒原名“德和老酒”产于芦台镇,其前身是清朝初年的“德和酒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