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制作出的红薯豆类粉条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深受大众一致好评。
宜兴埠诚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0年),正值社会昌盛国泰民安时代,此时法鼓已从单独的酬神祭仪中分离出来,逐渐向民间群众娱乐活动过渡,并走向兴盛。
王秦庄同议高跷会建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同议高跷会,老一辈会员们以武跷为主,演艺高超,复古花样喜人,颇受民众赞赏。
小王庄村“民间音乐会”起源于明代。小王庄民间音乐会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具有较强的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尤其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和传承下,延续至今。
鱼骨庙(龙王庙)座落在滨海新区汉沽寨上街大神堂村南海垱处。大神堂村始建于明初。在旧时,此庙曾是神堂庄的一座地标式的建筑,是指引渔船白天或黑夜出海与回家的重要标志。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
武清寺各庄“竹马会”,是前清时期有一位山东人给编排导演的,此人多才多艺,知音乐,熟谙民间词曲小调,当初教授各种唱段有二十三首之多。寺各庄“竹马会”是以演唱和“跑竹马”相结合的一道花会,好看好听,世称“文明会”。
李嘴同和高跷由王福星于大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03年)创立,距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已传承九代至今,李嘴同和高跷在漕运文化影响下,吸饮着北运河水的丰富营养,散发出北运河畔的泥土芳香。
“无同竹编”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在津门传承至今已百余年。主要包括竹编字画、竹编茶器、竹编花器、竹编饰品、竹编文创等,代表作品有竹编画《隐形观音》、竹编花器《蓝荷》、竹编茶器《半日闲》等。
品香源腐乳手工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年,已有120多年历史。蓟州区下窝头镇赵庄村的臭豆腐、酱豆腐加工历史悠久,从抗战时期延续至今,从28名党员合伙经营臭豆腐房到现在8家豆制品加工坊,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选用上好的大豆,精心制作,天然发酵,质感细腻,绵软,成为家家餐桌必备的开胃小菜。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武清传统家具的修复是一门综合性难度大的技艺。这几个程序中,其制作技艺包含木工、雕刻、金工、藤竹工等不同方面的修复,整个修复过程工艺繁复,精准度要求极高。
姜家味熏肉制作工艺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代、民国,技艺日臻成熟。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姜家味老二位熏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姜家熏肉具有“色、香、味、形、补、养”六味一体的特色熟食,它肥而不腻,香味扑鼻,色泽红润。
杨家泊对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杨家泊。中国对虾一般在30克-50克,规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虾做的油焖大虾乃经典名吃之最,壳薄虾肉香酥绵软,回味绵延。
北塘飞钹保留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花会表演形式。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了许多民间活动团队。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