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黄小米,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泽州黄小米种植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741米,适宜谷子生长。泽州黄小米,属地方名优品种。该品种色泽金黄、颗粒圆满、晶莹明亮、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可口。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那年黄河在河南长垣县决了口,滔滔黄水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淹没了无数村镇和良田。当时,工部郎中贾鲁心里万分焦急。为了尽快消除水灾,他亲自沿河勘察,日夜奔波放在心上,贾鲁几次上书,元顺帝全然不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实现治河愿望,拯救百姓呢?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个妙法。
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有一个观赏价值。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小翻底村有一个牛下麒麟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的某一天,村子里有父子俩去犁地。吃早饭时,父子俩将牛停在地里,便回家吃饭去了。
上党唐宋时期盛产一种叫“饧”的食品,从用料、规模、利润上讲都不能算作大买卖,就是这类小生意让泽州商人经营出了特色,经营出了名声。 饧,用米和麦芽之类谷物熬成的糖稀。它的存在形式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麻糖”。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蚕姑蚕姑白又胖,吐尽蚕丝茧里藏。廿日茧里飞出蛾,产下卵籽孵蚁蚕。”这首民谣流传在高平不知多少个年代了。在高平养桑蚕叫喂蚕姑,这是怎么回事呢?
高平丝绸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中国是丝绸圣地,高平丝绸是中国的名产,丝绸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首创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自从华山之游后女登便有了身孕,足足怀胎25个月生下一子,即炎帝神农氏,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代号,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可是因为出生过于怪异,他并不受父亲少典的待见,即便这样,炎帝还是心系子民,以保护部落安宁为己任。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陵川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童谣中说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年阴历六月初六, 姥姥、舅舅都要给外孙、外甥送“羊”,“羊”是一种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 当地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女。
沁水黄小米,山西省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黄小米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超过粳米。小米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维生素B1、B2和C等,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粳米的5—6倍。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因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而得名。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在山西晋城境内比较著名的有晋城市郊区的大阳镇和巴公镇的打铁花习俗。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