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凉粉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用马铃薯淀粉制成。其特点是清凉爽口、解暑解渴,入口滑溜,软中有顽,筋中有香,香中透辣,使你吃过口内余味无穷。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墨玉瓷,特点: 因其釉面如漆,润滑生光,美如墨玉而得名。由于怀仁市附近粘土土质优良,沿用传统工艺所生产的墨玉瓷色泽光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备受好评。朔州的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
平鲁有一种很家常但也很大气的菜叫披头烩菜,是平鲁传统特色美食。正宗朔县披头烩菜的四宝是山药蛋、白菜、粉条、豆腐,也可以任意搭配。平鲁人对披头烩菜情有独钟,婚丧嫁娶、满月席、寿宴,几乎都离不开烩菜。
平鲁面塑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可用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或馈赠亲友。
五花营羊肉是山西朔州的特产,五花营是朔城区滋润乡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市区东部。这里的羊肉久负盛名。五花营的羊肉看上去色泽鲜嫩,白里透红;闻起来气味芬芳,异香扑鼻;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可口而无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邢培兰,怀仁县吴家窑村人,生于公元1912年。培兰的父亲为清末县学生员,虽一生熟读经书,却始终未能进入仕途,只好穷居僻壤,以教私塾养家度日。吴家窑是个大村子,是山西各地通往绥蒙的交通要道...
怀仁凉粉是用土豆淀粉制成,只有当地的土豆,加上当地的水,才能做出纯正的怀仁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晶莹剔透,像水一样,所以在怀仁,不叫吃凉粉,而叫“喝”凉粉,将唇齿贴在一只大号的碗边,只轻轻一吸溜,那如水般滑嫩的凉粉就簌地喝下去了。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 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片烤方肉是山西省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片烤方肉是采用生炉烘烤,将硬五花肉带肋骨6--7根剁下,烘烤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待肉油出尽视肉已熟时取出。吃片烤方肉如吃北京烤鸭,肥嫩不腻,香咸可口,吃完烤肉,酒足饭饱,余香悠长。
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山西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享有盛誉,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怀仁的踢鼓秧歌舞,本地人叫踢鼓子,是闹元宵文娱活动中重要的传统节目。踢鼓秧歌舞的产生时间,从主角戴的毡帽推断,基本定型于元代。流传范围也有限,只在晋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十几个县流传。
大肉丸是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的特产美食,也是山西省知名的特产美食之一。怀仁盛产土豆,好的日常食用,不能贮藏的便打了土豆粉,做成粉条烩羊杂。用粉面打芡,放凉以后,擦成沫,加入调料,肉沫,捏成形上笼蒸,熟后加汤油,葱花即可。
荞麦中含有优质蛋白质、易消化吸收的糖、丰富的硒元素、独特的维生素、种类齐全的微量元素。平鲁荞面做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猫耳朵、拔鱼、柳叶面、手擀面等。因其是无糖食品,因而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美味佳肴。
平鲁(包括战争年代原为朔县的下水头、下木角、只泥泉等公社和山朔县的朔五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付出过重大的牺牲,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辈出,英勇斗争的事迹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