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器是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扬州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宝应卢记烧饼选料讲究、造型美观,馅心多样,甜咸适度,风味佳美。它在发酵、揉面、对碱、出炉、火候、原料等各道环节上均有特色。个头大、颜色黄,口感好,脆而酥,色香味俱全。
宝应核桃乌又称乌菜、乌塌菜,因颜色深绿近黑色、叶面皱褶似核桃而得名,属宝应特色农产品。宝应“核桃乌”青菜营养丰富,含大量叶绿素、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等微量元素,食用能清热利尿、养胃解毒,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保健功能。
扬州精细木作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唐宋元时期的演化,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扬州精细木作全面传承了古代木作工艺精华,技艺的精华在梭榫、凿眼、腰尖。奇特的木纹、古朴的色彩、精湛的工艺、细腻的手感,是扬州精细木作的四大特色。
宝应鳜鱼,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磷、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食用鳜鱼既能增加营养,又有利于肠胃消化。宝应鳜鱼年产量2100吨,常见个体重量0.7千克~1千克,最大个体2千克左右。
宝应蚌舞俗称“歪歪精”舞,独具水乡特色,是一种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为道具,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跑、滚、翻等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舞蹈。
高邮十大名菜之三阳开泰—即高邮羊肉汤,为高邮临泽镇名菜。临泽镇地区湖荡多、草滩广、水草肥,故这里的羊肉汤无腥味,热能高,暖性强,含脂少,胆固醇低,味美可口。
陈集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以油酥多、芝麻香扬名,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被评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刚出炉的“大椒盐”,金光灿灿,热气暄腾,清香扑鼻;咬破单薄的表皮,厚厚的油酥层,入口松软,香味更加浓郁。
郭村镇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毛之分,成品有原鬃和水煮鬃之分。
二度梅故事分布范围广,有评话、小说、戏曲等传世。流传范围从江苏常州、镇江、扬州、仪征,到浙江杭州、江西南昌,陕西长安、河南开封、山东济南等地,遍布黄河、长江流域。今仪征有二度梅衣冠塚。
宝应境内河湖密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水稻主产区,年均水稻种植面积6万公顷、总产量56.7万吨。宝应大米国内销往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国际销售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狮盘犼”是一种流传于临泽一带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临泽镇一带的群众视百兽之王的狮子为驱魔压邪的神兽,临泽人将“狮盘犼”视为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扶正压邪、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扬州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胥浦农歌历来受到音乐家、作家和音乐爱好者的重视,如著名散文家、诗人忆明珠不少作品就是取之于胥浦农歌的内容,对胥浦农歌十分钟情。
高邮十大名菜之金裹银装—又称金丝鱼片:背面有金黄色的金丝鱼,高邮人称之为昂嗤鱼。高邮地处水网地区,盛产昂嗤鱼,它的肉质细嫩,制作时取其腮边两块大如母指的蒜瓣子肉热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