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武坚莲湘花鼓约起源于明代由安徽凤阳传至武坚,后成为当地农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扎根繁衍,世代传承。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新城水车制作技艺十分讲究,其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涉及到许多模数计算和力学范畴,是木结构传动装置的杰作,甚至是链条传动技术的先父,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先人科技运用水平。
陈集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以油酥多、芝麻香扬名,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被评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刚出炉的“大椒盐”,金光灿灿,热气暄腾,清香扑鼻;咬破单薄的表皮,厚厚的油酥层,入口松软,香味更加浓郁。
扬州铜器具有设计科学、工艺精湛、造型雅致的特色,自隋代以来便成为贡品,其制作技艺因铸造与捶打不同而千差万别,工艺复杂,制造考究。“扬州铜器多”,制作铜器的作坊也多,至今在扬州城内,尚存有“打铜巷”,充分说明扬州铜器制作很早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高邮民歌, 具有苏北里下河水乡文化的特征,甜美亲切、质朴欢快、情味十足。它数量众多(有272首),曲调丰富(有38种),尤其是经典作品,以其“对白”、“间白”与“一领众和”的形式,被许多影视作品用作主题曲、插曲或背景音律。《数鸭蛋》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民族音乐的范本。
捺山在民间流传多种传说。如传说愚公矢志不渝,移山不止,此事终于感动玉帝,于是下旨指派一个名叫夸娥雁的大力士去替愚公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
仙女庙在今江都镇。仙女的传说名闻遐迩,起始于汉,传颂于今。古人又将圣母比作仙女,《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神通,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地处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三国时期又以村姑乳救阿斗一事赋以新的传奇。
草炉烧饼是具有扬州乡土风味的饮食小吃。它以麦草作燃料,用古老立式烤炉烘烤,内敷馅心,色泽金黄,香脆甜酥,入汤即化。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宝应戏剧脸谱,脸谱艺术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老的文明,是悠久历史的在现,它更多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古典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和故事。包边颂扬。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寄托着我国先民们许多的精神祈盼和遐想。还是我国宗教和教派文化的大荟萃。
宝应荷藕又名宝应莲藕,产品色泽鲜艳,表皮光滑,体白个大,产量高,品质优良。宝应荷藕用于加工多种藕菜品历史悠久,明、清两代被列为朝廷贡品,1998年,宝应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荷藕产业链和独特的荷藕文化被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