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红鱼是当地的一道常见的美食,“红鱼”,就是做成之后,鱼为红色,实际上是一种腌鱼,或者酒糟鱼,只不过红色只是一种“红曲”。
庐山号子,又称庐山石工号子,是一种在江西省庐山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这种号子起源于庐山石工在劳作时的口头传统,最初流行于庐山的牯岭山镇,随后传播至周边的高垄、海会等乡镇。
盐菜窖肉,以盐菜和农家土猪肉,是都昌的一道当地美食。盐菜窖肉,冬日餐桌上可以久放久吃,每次吃前锅内加少许油将菜爆热,越热菜越香,越吃越想吃。肉切片或炒或煮,肥肉透明,瘦肉金黄,肥而不腻。
鸿立生姜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南浔线中段的德安县。这是一种让食盐或食糖渗入生姜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和改善生姜食用品质的腌渍保藏技艺方法。
瑞昌茶叶,作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之一,源自江西省瑞昌市,是中国传统名茶种植地之一。2023年,全市共种植茶叶3.85万亩,其中春茶可采摘面积2.5万亩,预计全市今年春茶干茶产量150吨,产值约1.2亿元。
在鄱阳湖的北湖区,有一形似三角称为“老爷庙”的水域,相传在元代时,这里有只巨鼋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为求平安,人们在湖旁,建了这座庙宇。然而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却不计其数,仅1985年考察期间就有20多条船只遇难,死伤40余人,因此人们把该处称为“魔三角”,有“东方百慕大”之称。
都昌印子粑当地的民俗食品,一般在春节和花朝节制作。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制作出来的粑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莹透亮,造型美观,堪称优秀的民间艺术品。
庐山市一字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一字龙制作流程为画图、选布、破竹、做好龙的支柱,转马棍,把绵纸搓成棉线,先扎龙头身成形,后用纸糊之,再做龙珠。该技艺主要靠师徒传授来延续。当前,以黄纪泽为代表性传承人。
相传苏东坡政治遭贬,携爱妾碧桃去天南。途中过都昌,碧桃患病,无奈滞留。一日,闻说南山古寺灵验,便匆匆带上香烛纸马,驾小舟过湖到南山。
“钓台渔唱”座落在德安县城以南的“牛角湾”。它是一道状如“C”字的河湾,在河湾的内侧,有一条小溪连着池潭,潭深莫测,潭内多鱼。后来常有人来垂钓,常有渔歌唱晚,对答成趣,形成一处罕见的奇观。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和母亲一道到山上给财主放牛。从此以后,被吹了的松树就再也不长新枝了,只有它的仔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
德安农事歌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一)、“薅麦歌”(二)等四首歌组成。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
鄱阳湖的东部,紧靠都昌县的周溪镇,有一个伸向湖中十来里长的湖嘴,叫做柴棚嘴。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常常在这里观战。后人为了纪念他领兵打仗,驰骋鄱湖的战功,于洪武十一年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子,号称“御亭”。
瑞昌猪肚糯米鸡是江西省传统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这道菜肴融合了猪肚、糯米、花生、黑芝麻、茴香和鸡肉,经过精心烹制,呈现出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当地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酸菜黄丫头是江西省都昌县的特色菜,黄丫头又称黄颡(sǎng)鱼,含有蛋白质、矿物质、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清心泻火、滋养脾胃、补充营养等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