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泉”,泉名“野老”,原有来历,说是汉代有一皓发老翁,倚壁搭棚居于泉旁,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妙手回春之力。可无人知晓他姓甚名谁。北宋诗人苏东坡过都昌,又将泉名题之于壁,“野老泉”之名也就越发传开了。
瑞昌戏曲盔头制作主要流传于瑞昌黄金、桂林街道,盔头样式精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琐。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和盔帽两类。
万杉寺,这座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的古刹,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信徒和游客,更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始建于东晋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净土宗因专修往生净佛土,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莲宗。
大白桃,是江西都昌县的特产之一,以其果实硕大、皮薄肉厚、甜脆可口而闻名于世。果实外观美,近球形,表皮乳白色,顶端有红晕,果形大,单果重152克以上,最大可达400克,品质优,肉质脆嫩,有芳香气。
都昌的由来,在县志上已有“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的认定,但民间传说都昌的由来,却是大相径庭。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手工油面产于都昌县左里镇秦家圈村,手工拉面迄今有200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是为了度饥荒,村民用面粉,盐和成面团,拉成面条,便能快速充饥,不曾想,出锅后的面条美味可口,引得乡邻争相购买,手工拉面自此发展而来。
小姐的丈夫在花娇后面听到小姐的话感到吃惊,他想,三天都不曾听你进一句话,今天,你见别人打死一只野鸡还吟诗作对,小姐丈夫开始后悔,但已晚了,转回去,又已到了小姐门口。焦急中他突想出一个主意,对岳父、岳母就说今天是回门。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1988年,从瑞昌境内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竹篓、竹萝,距今2500多年的历史。瑞昌竹编工艺有近百个品种,日常生活用品有:米筛、簸箕、斗笠、丝萝、提篮、竹床、竹桌、竹椅、竹凳、凉席等。
张家岭手工排粉,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这门手工艺加工一般父业子承,秘不外宣。都昌排粉久炒不碎、久煮不糊的特色,吃在嘴里,口感爽滑,柔韧筋道,深受都昌人民喜爱。在当地种种风俗中无粉不成宴的说法,在节庆的日子人们把它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
周溪镇古鄡阳遗址上,有一座秀丽小山,远看头大尾小,状如伏牛,名曰牛山。牛头向南,仰顾天穹,似乎守望着什么。牛体肥硕,牛尾蜿蜒,牛身呈随时奋蹄跃起之态。它身旁有一座矮柱似的小山墩,名为“栓牛桩”。牛山传说,玄虚神奇,活龙活现。
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在康郎山一仗失利后,坐着小船向鄱阳湖口的老爷庙方向隐退。陈友谅率领战船,随后紧追不放。在危难时刻,大头鼋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平安地度过了一场大难。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了老爷庙,赐封“鼋将军”为“定江王”。
庐山号子,又称庐山石工号子,是一种在江西省庐山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这种号子起源于庐山石工在劳作时的口头传统,最初流行于庐山的牯岭山镇,随后传播至周边的高垄、海会等乡镇。
庐山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花岗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岩石因其硬度高、耐磨损且外观多样而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雕刻和其他工业领域。庐山市的花岗岩主要出露在东牯山、玉京山、唐家湾、李家岭、张家坛等地。
瑞昌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原种场。四大家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约占淡水鱼养殖总量的70%,其中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苏轼有诗赞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