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无核枣属淇县名优特产,与淇鲫鱼、缠丝蛋并称“淇河三珍”,相传为周朝贡品。因枣核退化而得名,枣核变薄变脆,可随果肉同食。淇县无核枣果实味美,营养丰富。
浚县落腔独具一品,形成演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晋、冀、鲁、豫交界区域。落腔的表演艺术纯真质朴,乡土气息浓郁,非常贴近生活。
义兴蒋烧鸡是鹤壁浚县的一道传统名吃,至今已传200余载。义兴蒋烧鸡造型美观、皮色鲜艳、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熟烂离骨,具有滋补之功效。
三角屯“乐腔”剧团成立后,对“乐腔”不断改进和创新,新编排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增强了“乐腔”的表现力,使“乐腔”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完善,成为河南地方戏中的奇葩。
在浚县,但凡婚丧嫁娶,多以八大碗宴客。八仙桌上,十个盘、八个碗、两个汤,好吃又好看。传统意义上的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
李新寨村青铜乐器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乾隆年间(公元174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素来享有“新寨铜器响,十里有颤音”的美誉。为浚县及周边的民俗文化活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庄严神圣闻名于三市五县。据《浚县志》、《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分布区域涵盖浚县、滑县、淇县、卫辉、延津五县、影响鹤壁、新乡、安阳等市。
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中期已有很盛行,是蕴含着人们祭祀神灵,祈盼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舞狮、高跷、旱船、竹马、背阁、武术、秧歌、花船、抬老四、二鬼板等十多种琳琅满目。
鹤壁市浚县的传统名吃之一,始于清朝末年。是用黄米和红枣制成的。制作好的黏火烧颜色金黄,香而不腻,暄而不松,香甜可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小吃。
东齐香椿酱不仅口感独特,更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香椿本身就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有着显著的作用。而经过烹饪后制成的香椿酱,不仅保留了香椿原有的营养成分,还融合了调料的营养,具有补血、滋阴等功效,是一道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朝歌的三千年的殷商历史与殷商文化被后人不断的演绎评说。从最早的戏曲《封神榜》到央视的动漫大片《哪吒》,从著名的文学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到民国初年的《朝歌恨》和现代版的长篇连环画《鹿台泪》、网络小说《奇幻史诗•朝歌》、电视剧《封神榜》等文学作品及网络游戏《封神榜》。均源于故事的发生地——淇县。
郭家银饰行起源于明朝,举盛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由人工打造而成,其产品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脚饰、衣饰、帽饰等6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素有“郭氏银饰纯,货全价又真”之美誉。
浚县柳编根植黄河故道绵柳之乡,乘舟车往来之便,传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整个华北大地。浚县柳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全部制作反复而有序,原始又精细,层层讲章法,道道有技艺。
“刘氏剪纸”起源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历经岁月轮回,生生不息。它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图案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
冬凌草盛产于淇县和市郊区西部沿淇河两岸的山区地带,又名冰凌草,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植物,被誉为王屋山的“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