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渔鼓是湖南省洪江市传承三百余年的非遗曲艺,以竹筒与猪皮制成的渔鼓为伴奏乐器,融合说唱、表演与地方戏曲元素。
黔阳剪纸是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原黔阳县)的传统美术形式,黔阳剪纸源于民间,工艺多样,剪纸手法有剪、刻、凿、撕、烫、扎、编、绘等,是怀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洪江市十里黑陶是怀化市洪江地区传承六百余年的侗族传统制陶技艺,以沅河镇十里村为核心产地,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这种陶器以其深邃的黑色、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光泽而著称。
洪江市辰河木偶戏是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杖头木偶戏,属辰河高腔“矮台班”表演形式,以原生态唱腔、传统剧目和民俗融合为特色,现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辰河棕编以棕榈树棕丝为原料,通过编织傩面具、图腾等,记录着上古农耕文明的信仰与民俗。唐代柳宗元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蓑笠”,便以棕丝编织而成,印证了棕编技艺的悠久历史。
雪峰断颈龙舞流传于洪江市洗马乡,已有1400余年历史。相传唐朝宰相魏征误斩泾河龙王,唐皇李世民为其平反。从泾河流域迁入洗马乡的易氏先民,模仿被误斩的泾河龙王,用竹篾扎起龙头、龙身,取名“断颈龙”,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沅水编排号子是洪江放排工人劳动中的劳动号子,沅水编排号子以其高亢、嘹亮、圆润、铿锵闻名于世,是洪江放排工人劳动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洪江竹编技艺历史悠久,黔阳古城竹艺馆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该技艺以竹子为主要材料,通过编织、雕刻等手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竹制品。
黔阳拓印是湖南省洪江市黔阳古城的一项代表性非遗工艺,黔阳拓印以宣纸和墨汁为核心材料,通过“湿纸入凹槽—轻敲贴合—上墨拓印”的流程,将碑刻、木雕、青铜器等器物的文字与图案完整复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