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一般在过节或重要日子时制作白糍籺。刚做好的白糍籺,大小匀称糯香浓郁,细滑柔香沁甜可口。刚做好的白糍籺,形如包,大小匀称,洁白粉嫩沁甜可口。
上思酸粉是统称,上思酸粉其实是酸甜的凉拌粉,主要有叉烧酸粉、鸭(鹅)肉酸粉、鸭杂酸粉等。酸粉料汤醇厚香浓,米粉柔嫩爽滑,荤素搭配正好,咸淡适中,老少皆宜。
八角是防城区特色土特产之一,该区所产肉桂皮厚油多,八角色艳个大,品质纯正,香味醇厚,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防城区共有八角林62.56万亩,八角年产量6000吨。
独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一根琴弦,是我国唯一海洋性民族——京族的传统乐器,独弦琴演奏的声音尤其灵活,能与所有乐器都搭配演奏。独弦琴主要分布于东兴市京族聚居区,每逢佳节,京族人都会弹奏独弦琴助兴。
京族鱼露的加工制作十分繁琐复杂,各种小杂鱼和小虾加盐腌制,加上蛋白酶,同时利用鱼体内的有关酶及各种耐盐细菌发酵,鱼体蛋白质顺利水解,经过晒炼溶化、过滤、再晒炼,去除鱼腥味,再过滤、加热灭菌,鱼露就算做成了。
哈节是京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哈节文化主要分布于京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其及附近的村屯。由于各地京族迁到中国定居的日期各不相同,万尾、巫头两岛哈节举办的日期是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则在农历正月十五。
进香舞是京族哈节代表性舞蹈之一,舞蹈分为敬神的“跳香”和娱神的“跳乐”两部分,一般在哈节第一天仪式的最后环节进行表演。
上思县香糯种植历史悠久,是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经农民长期精心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上思香糯米质纯正,米粒圆大,洁白如玉,蒸熟成饭,软滑而粘,气味芳香,前人曾有“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煮饭全村香”之说。
泥丁又名土丹、泥虫、土虫或土钉,住在沿海烂泥或咸淡水交界处的浅滩里,但泥丁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同样苛刻,如果环境受过污染的地方,泥丁基本上是不可能存活的。
花莲,是十万大山北麓的特色风味美食,也是壮族传统的订婚礼品。它的形状犹如两朵金花交织盛开,故名花莲。做好的花莲成品色泽鲜艳、金黄亮丽,趁热吃香脆爽口。
拉大网是广西京族人民从事海洋捕捞中最常见的一种浅海作业方式,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的地方。
京族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留下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字称为“喃字”,京族的歌谣、谚语、格言、故事传说和宗教信仰等,都有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资料就是用喃字记载的。
糖糕是选用上思香糯磨成粉加红糖蒸制而成,糖糕表面光滑、酱红,口感香甜柔软、粘韧顺滑。糖糕寓意红火、甜蜜、高升,是上思壮、汉族人给出嫁女儿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回赠的礼品。满载着对出嫁女儿生活红火、甜蜜,高升发财的祝愿。
高跷捕鱼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鱼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丫“形捞杂,敞口网兜。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为南虾捕捞作业期,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缓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
粑螺,是东兴一带渔民在海边获取贝类的一种生产技艺。耙螺时,作业者鞠躬执耙、倒退拖行,将螺耙深入两寸深的沙子通过与螺贝触碰发出轻微响声,判断螺贝的存在,并弯腰把螺捡进竹篓中。这一习俗至今保留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