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豆煲是海南省定安县特色菜肴,以本地红豆、腌制野笋、腌制芋头梗、定安黑猪肉为主料,整道菜遵循天然绿色理念,汇集多种养生原料,被列为定安"十大特色美食"之一,当地美食店、餐饮店及酒店均有供应。
翰林焖猪蹄是海南省定安县的传统名菜,属于焖制类菜肴,主料为猪蹄与蒜茸,辅以橙皮、腐乳、八角等调料。猪蹄软烂脱骨,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糯香滋润。
对岁粿习俗是海南部分农村地区在孩子周岁时,由外婆赠送面制工艺品以表祝贺的传统习俗。对岁粿,也叫周岁粿,是一种用面粉加工而成的手工饰品,这门手艺在定安民间已有百年的制作历史。
“五泥人·清潭亭事略”是海南省定安县的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五个象征清廉的泥人传说为核心,承载着400余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兼具文学、历史、社会教化及文旅融合的多重意义。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南宗五世祖,原名葛长庚,因父死随母改嫁而改姓白,出生于海南琼州(今海南海口)。
红烧定安小黄牛肉是海南省定安县的经典菜肴,以当地散养的海南小黄牛(又称高峰黄牛、雷琼牛)为原料,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烹饪后鲜美且富有嚼劲。其烹饪方式主要有两种,风味各异,且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等功效。
龙门龙舞是海南省定安县龙门镇的传统舞蹈,已沿袭数百年,蕴含儒家祭祀、民间祈福等文化内涵,2022年被列入定安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南省定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祭祀冼夫人的大型民俗活动被称为“军坡节”,每年春季举行。它以境、峒为单元,每个境、峒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且相互错开排定。活动从农历正月上旬开始,至三月初结束,二月初六至三月初三近一个月的时间是活动高峰期。
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海南省定安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是海南省影响较大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由江南一带的移民带入海南,明代时已相当盛行,广泛流传于海南省各地,在海南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坡寨羊肉火锅是海南省定安县的传统特色菜肴,起源于清代,以当地坡寨农家放养的家羊肉为主料,制作工艺独特,风味鲜美,深受食客喜爱。
定安是海南琼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名伶辈出,戏迷广泛,被誉为“海南省戏曲之乡”。
定安鸭饭是海南省定安县特色菜肴,起源于明清时期,以当地农家饲养的花鸭为主料,配以鸭汤、食盐、蒜蓉等食材烹制而成。成菜鸭肉鲜嫩多汁,饭团吸收鸭汤精华后咸香可口,米糟料等特色佐料的加入更添风味层次。
定安粽子是形成于明代的海南传统特色食品,与儋州洛基粽、澄迈瑞溪粽并称为海南三大名粽。以富硒糯米、定安黑猪肉及富硒咸鸭蛋为主料制作,成品具有软糯香润、味透馅多的特点。
定安黑猪骨头汤是以定安黑猪筒骨为主料熬制的海南地方代表性汤品,形成乳白色浓汤,汤底香浓不腻,常搭配玉米、山药、五指山野菜等食材食用。
定安盅盘舞是海南定安融合中原与海岛文化的非遗舞蹈,以盅盘为道具、生旦丑角色互动,展现喜庆氛围与农耕智慧。盅盘舞,因舞蹈者手持盅、盘、汤勺等日常用具作为舞蹈道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