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拳头桃”,其实不是桃,而是连城县的传统名小吃,形似握紧的拳头而得名。该点呈乳白色,颜色与米质相似,外皮是用大米粉做的,皮的口感粘软,又不腻。
“九连环”是流行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歌舞。其曲调欢乐轻快,舞姿活泼生动,道具响声清脆,队形变幻多端,是长汀人民喜爱的客家歌舞之一。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白斩河田鸡是汀州客家的一个大菜,在长汀有“无鸡不成宴”之说。以其“香、脆、爽、嫩、滑”等特点。鸡头、鸡瓜、鸡翅更是下酒好料。俗语云:“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赞誉。
漳平市凿字技艺始于清嘉庆年间,主要流传于漳平市吾祠乡。传统凿字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项目。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珍奇,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橙黄或金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
闽西上杭傀儡戏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传入客家祖地上杭白砂,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随着流入,因此,闽西上杭客家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始于明朝初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斗笠又叫笠麻,是客家人下田种地用来挡风防晒的日用品,轻便耐用。溪口笠麻实际就是在溪口镇出产的竹编斗笠。有尖顶、圆顶之分,中心有凹槽可供戴在头上,直径五十公分,用毛竹破成篾片,编成上下两个笠圈,然后在层内铺上油纸、白粽叶和底纸,四周用竹篾封口即成。
“汀州唱古文”它具独特的表演形式,一人独唱一部戏。其伴奏乐器简单、曲调优美动听、故事情节感人。演唱者根据自身条件、自选一种乐器:渔鼓或二胡、三弦或竹板等都可。它采用长汀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
烂粉也是连城地方特色早点,以米粉煮烂加以滑肉,葱花或香菜为辅料,与油条或者灯盏糕实乃绝配。味道鲜香爽滑,浓郁香醇。
武平猪胆又叫武平猪胆肝,是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创制的名优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主要食材有糯米猪肝、猪胆、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白糖、甘草。
麦芽糖,俗称“谷麻糖”是自清末流传至今的纯天然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的糖果类纯粮制食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麦芽糖更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成为上杭客家地区最为流行的糖果类粮食制品。
武平民俗绝技,主要流传于永平乡中湍村。中湍村,是一个距离武平县城三十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中湍村民俗绝技表演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客家糖枣,当地人又称之为“浮油蛋”,是客家人逢年过节或建醮酬神活动中必备的祭品和食品。糖枣主要原料为优质糯米粉,红糖、食用油。糖枣香甜酥脆,筋道可口。因为糖枣含油多,能量高,保质期长,一般可保存一个月以上也不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