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它西接江西寻乌、会昌县,南连广东蕉岭、平远县,境内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纯客家县。
虽然客家童谣的起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从地方典籍中可以看出,闽西客家形成于宋元之际,宋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今天客家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可见,武平客家童谣大体在宋代已经出现,并伴着客家民系一起流传发展,成为与客家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学样式,并以独特的方式给生活增添了情趣,给孩子增长了知识。清朝以后,随着客家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客家童谣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南洋。
武平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学的一朵奇葩,是山区群众千百年来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歌谣,其口口相传,语言浅显,内容朴实,是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
武平客家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客家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串话、绕口令、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不同表现手法。按表演形式,客家童谣还可分为念谣(即口头朗读)、唱谣(将童谣配曲来唱)、戏谣(在做游戏时念童谣)、舞谣(边念童谣边舞蹈)等种类。
客家童谣内蕴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特质,体现出客家人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观,以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向学观,蕴涵着丰富的文学、社会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客家人用来教育儿童,使之健康成长的一种好教材。
客家童谣对于识字不多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大量与客家生活有关的知识都被吸收到童谣里,童谣成为了客家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本“无字天书”。
客家童谣是孩子们的诗,读起来朗朗爽口,易记易懂,从而让孩子们在娱乐游戏时吟咏唱诵,不仅让客家文化种子植入儿童心田,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成为客家人思念家乡故土的“月光曲”。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