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坞镇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质地较好,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为奶牛的生长提供保证。喂养奶牛的牧草都是用的当地种植的优质苜蓿,保证牛奶的品质。日产鲜奶50多吨。奶牛养殖已发展成为丁坞镇的特色畜牧产业。
老城镇吕洼村是武城柳子戏的传承地,建有专业柳子戏剧团。吕洼柳子戏(又名 “吹腔”)起源于清朝中期,据今传入武城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在武城、夏津两县广为流传。
“仁里集豆腐皮”是当地特色产品之一,其历史渊源上可追溯至宋朝,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仁里集镇一带制作的豆腐皮工艺精细,产品薄如纸、质地细腻、韧而劲道、味醇鲜美。
禹城城北二十里处,有一个村庄叫“丈八佛”村,提起这一村名的来历,还有动人的故事呢。原来这个村叫善庄。相传,在唐朝年间,一天清晨,一位起五更拾粪的杨老汉,见庄东头大场院里有一尊雪白的佛,端坐在那儿。
陵城六月六晒衣节俗称“晒衣节”。是日,过去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的衣服不生虫,旧时寺庙这天晒经书,善男信女们常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
五彩花生生产基地位于安头乡境内。产地地处黄河故道腹地,地表沙壤土层深厚,据史料记载,安头乡花生种植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花冠花生、红巾花生、四粒彩等名优稀特品种。还富含钙、锌、铁、锶等无机盐类,能够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
满家熏鸡历史悠久,从清朝嘉庆年间延续至今,在临邑德平当地久负盛名,产品配以党参、砂仁等多种中草药,即是美食,又是上等补品。鲜美细嫩,不腻不柴,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强心利肺之功效。
禹城五香脱骨扒鸡至今已有近 300 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精心改进,具有形色美观、香气扑鼻、肉烂脱骨、连丝不破、味美可口、余香透骨等特点。20世纪初,德州铁路交通开始兴起,德州与禹城毗邻,于是禹城人便到德州开店,遂以'德州扒鸡’闻名全国。
禹城城里往北十公里处有个村庄叫苑东张。从前。这庄上有一老汉名叫张金修。因为他十分忠厚勤劳,非常孝敬父母,又善于助人为乐,所以在当地人缘极好,人们都夸他是“好人”。这好人有一个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到村外大路小道上去拾粪。
“四根弦”是夏津县地方传统剧种之一,又叫四股弦,是漕运发达时期运河 文化与当地融合的典型剧种代表,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四根弦始于明末, 流行于清代。它是农民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多是“摆地摊”“座 板凳头”。
整理出了宁津各乡镇集会的日期以供大家参考,初一、初六:宁津、杜集、道口。初二、初七:大柳、刘营伍、相衙镇、孟集、常洼、张宅、西塘、后王、田庄。初三、初八:时集、长官、大曹、双碓、张学武。初四、初九:张大庄、保店、尤集、后魏。初五、初十:柴胡店、小店、虎皮张、张鳌。
平原县菜盒子是当地的一道经典小吃,也几乎每家都会做的一道美食。特点:皮薄馅厚,鲜香可口。2006年7月荣获“山东名小吃”荣誉称号。
南屯戊子门武术始盛于清初,传承于今老城镇南屯村一带。戊子拳由于注重实际应用,以赢人为目的,因而又称黑拳,意思是手黑,专门研究打人招数,讲求出手必胜。戊子拳有三趟戊子拳、五趟单拳(衣衫母、水浒拳、金刚拳、翻拳、黑虎拳)。
大柳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特色传统名吃,属于鲁菜系,是德州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大柳面柔软劲道、口感滑爽、美味可口,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面制食品,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母殿的传说”有着非常充实的内容,充满了神话色彩,内容完整,故事衔接性好,把王母殿的传说从起源、发展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出来,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价值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