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石牌镇的十番锣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音乐形式。石牌的十番锣鼓受到了徽州十番锣鼓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本地的特色,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怀宁县平山大塅人,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身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数千言可立就。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戏作墨花也别有情趣,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他的行书轴和山水轴。
桐城蘘荷是指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蘘荷品种。蘘荷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属于姜科姜属,其根、茎、花、叶均可用于药用,具有活血调经、祛痰止咳、解毒消肿、消积健胃、温中理气等功效。蘘荷在自然界中生命力极强,基本上无病虫害,无需使用农药。
岳西茭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以施农家肥为主的耕作方式,其产品个大、色白、脆嫩,口感极佳,入口有香甜味,是城市居民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九井沟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山区。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即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宿松县,一天门粉丝老母鸡是当地一道传统名菜。一道蕴含着鲜香美味和深厚情感的地方特色美食。
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桐城极有特色、现已驰誉省内外的一道名吃。烹制的山珍海味、鱼肉蔬菜等原料,以烧、焖、炖、煨、氽、溜、蒸等手法,分别制成各类汤羹形式的菜肴。由于制时注意火候大小徐疾以及调味配料适当等各个方面要素,烹制出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岳西木雕是指岳西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雕刻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太湖状元糕是太湖县的一种传统糕点,因在糕点上刻有“状元”二字而得名,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这道糕点口感软糯香甜,老少咸宜,深受大众青睐。
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潜山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
岳西锅粑汤是安徽省岳西县的一种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锅粑汤的口感独特,汤水洁白如乳,锅粑焦黄松软。尝一口,鲜美;品一口,甘甜;咂一口,醇厚。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三月不吃粑,蛇咬归人家。”枞阳有三月三吃粑的习俗。“粑”与“巴”谐音,鬼节吃粑是为了“巴”住人的灵魂,不让鬼勾走了。所以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吃粑,而且还要等天完全黑透了才能点灯,大概是想人在暗处躲着,不让鬼看见。
“娃儿粉”又名“瓜儿粉”,是一种用于治疗夏天蚊叮虫咬、具有清痱除疖、清凉解毒功效的乡村良药。
望江县的豆丝是当地特色美食,以本地绿豆和早稻米为原料,制作复杂讲究。豆丝成品嫩黄可口,可煎可炒,配肉更佳。晒干后保存时间长,做汤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