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民谣主要产生和流传于北京西部地区,记录和反映着当地的自然历史变迁、大众生活与情感等内容。
京西地区山脉绵延,古有“大西山”之称。“西山秃,大都出”是一句流传了700余年的民谣,高度概括了元代建立都城时西山林木遭到大量砍伐的情景。永定河流经此地,提供了便利的水利资源。“永定河,水流长,卢沟桥北是家乡。家乡历史真悠久,村名就叫衙门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
此民谣意在说明组织参与香会有和睦乡里、凝聚人心的作用。民谣所指香会为石景山区古城村的秉心圣会,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村里有上百人到妙峰山、石景山朝顶,村民间有矛盾或隔阂的,通常都能在走会进香过程中自然解决。
京西古道连接着塞外与京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驼铃古道民谣,如反映驼户们辛劳的“拉骆驼的三件宝,长刀、酒葫芦、羊皮袄”。此外,京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墓葬、寺庙及庙会众多,相关民谣也多,如边山府民谣:“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京西多古墓,安息皆名人。”
京西民谣内容丰富,短小精悍,一般只有二、四、六句,句式可长可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且通俗直白、幽默风趣,易于记忆和传颂。京西民谣不仅包含对现实的归纳与评价,成为人们在艰苦生活中自娱自乐的调味剂,还承载着大众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审美,其传颂过程具有教化作用,如“孝顺歌”“劝学歌”“戒赌谣”。此外还有大量反映工业建设和革命斗争的民谣,一些童谣亦包含在内。目前收集整理的京西民谣约有500则。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