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编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用柳条编制的篮、筐等生活用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宋年代,柳编工艺愈加成熟。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渐成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广为流传。
《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温熙著)记载:“劈秫秸为数条,去瓤留皮,编以花纹,即为炕席。编以笠形,严若苇织。荆条编筐篓,柳条编簸箕与水斗。兽毛织为毡毯,兼制呢绒。棉花织大布,均畅销甚广。”辽西手工编制技艺乃汉民出关形成的的移民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柳条编制和秫秸编制两大类。
建平县过去河流众多,河岸柳条丛生,极为茂盛。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制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编的材料延续到荆条等细长、柔韧的材料产品。其产品主要有:柳条箱、簸箕、水斗、笆斗、笊篱、笸箩(烟笸箩)、花篓、挑筐、挎筐等各类生活用品。
柳条加工分为劈条加工和皮条加工。劈条加工用以编制小型的工艺品,也可用于缠编工艺品的边沿和提梁。皮条加工主要用来缠制容器边沿等,这样编制成的柳编工艺品具有粗犷、古朴的风格。柳编工艺的技法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等。
秫秸编制的原材料为过去辽西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以及河边生长的芦苇。主要产品有炕席、摺子、草帽、鞋样夹等。
手工编制有多种技法,如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等,其制成品广泛应用于民间,是广大农村不或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具。辽西编制手工技艺的发展过程见证了辽西地区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民族融合的过程。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