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尜”游戏流传久远,是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器械,场地、人数要求不严,规则简单清楚。老哈河一带打尜儿多在冬春两季举行,参加者多为少年儿童。游戏竞技性强,趣味独特。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讲到:"击壤,野老之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其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至此衍变为“打尜”游戏,又称也称“打柭儿”“打尜尜”“打嘎嘎”。此游戏数千年来传承不衰。
游戏的道具非常简单:“木尜”和“木板”。就地选取比大拇指略粗的柳木、杨木或槐木等木棍,截取一豁口长短的一段,用刀将其两端削尖呈纺锤状。试按其两头任意一头,另一头则随即翘起,取其两头尖尖之意,故名之曰:“尜”。“打尜儿”有用棒、用板之分。棒、板通常一尺多长,粗细,宽窄以手握处自己觉得握着合手为准。场地一般是室外选择一个较开阔的场地即可。
游戏时,划定一个圆圈,其意代表“家”或“城”。将制作好的“尜儿”放置在圆圈或方框的“城”、“家”边固定的起点处。然后双方派代表猜拳,以“包袱、剪子、锤”决先后,由赢方负责向远处打尜儿,用“尜儿”棒或板轻轻敲“尜儿”的尾端,随后用力挥棒或板把荡起空中的“尜儿”向目标前方击打出去。猜拳输方负责从远处将尜儿回掷。打尜儿的次数不限定,打尜儿者只要不打“瞎”(即失误),便可连续打下去,直到打“瞎”才换人接着打。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