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罗罗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罗罗腔是一个地方剧种,受其流布地区的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它的艺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其表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规范成套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细微处透射着雁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气息。
从清代初期形成发展到现在,罗罗腔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1960年我县正式成立了专业性罗罗腔演出团体,50多年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精排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后来陆续排演了多部现代戏,较好地保留和传承了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现今,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了。在近50多年的演出历程中,罗罗腔剧团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尤其是1996年以来,罗罗腔剧团集体、个人获奖就达 50多项。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罗罗腔得到了保护和发展,2006年,灵丘罗罗腔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是罗罗腔剧种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着,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为了保护和传承,罗罗腔剧团截止2018年底,被灵丘县人民政府公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郭德宝 李金生、刘继红、邓慧琴、刘玉山、刘美玲、刘金梅、薛建国);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孟令为 李美生、王秀花、赵先兰、安文国、李永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张翠娥、白玉文);被国家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范增)。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