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介绍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春秋战国时期,纸未问世,“墨子”斫木为鹞。“鹞”为风筝的古老名字。后来“公输般”用竹制成了喜鹊形的工艺品,被称做风筝,延至今日。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在侯景之乱中,建康被侯景包围,有人作纸邸(风筝),系以长绳传信求援,这是中国风筝首次在战争运用中的记载。风筝的普及开始于唐代,至宋代已是家喻户晓,宋徽宗还主持编撰了《宣和风筝谱》。 风筝按形式可分为“龙类、软翅类、硬翅类、硬串类、软串类、立体类、板子类、自由类“八大种。其中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十个型号。风筝的表现形态有:动物、人物、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故事等。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做风筝要有“画、糊、扎”三项手工技能,其中的“扎”是关键。风筝的骨架大多是竹子的,选好毛竹后,将其劈成篾片,竹篾分量要轻,以免增加风筝负担难以升天。“糊”时手要灵巧,骨架扎好雏形出来后,再用纸或绢均匀地涂上糨糊粘贴在骨架上。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在风筝面上画上图案,一只美丽的风筝就做好了。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全民 共建
丹阳风筝制作 是 丹阳市 的 传统技艺 吗?
您的参与将帮助 288 人
-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