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之一。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安溪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时演奏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仍保持这一遗制,且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将唐代“大曲”带到了闽南地区并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被称为南琶,为曲颈琵琶,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南曲中还会用到洞箫等乐器,所用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因此亦称之为尺八。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均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它们可以用南曲的表演形式呈现出来,别有一番风采。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记谱方法与众不同,乐队组合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 “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
南曲中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士、-”。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安溪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安溪南音来。泉州在宋代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十分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可印证这一点。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了许多佛曲、道情的内容;吸收了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了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等。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与欣赏价值都很高。其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