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泥沟胡萝卜,嘉峪关市新城镇泥沟村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嘉峪关市新城镇泥沟村,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方向,距市中心37公里处,泥沟村水资源丰富,土壤为沙壤耕种草甸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胡萝卜、玉米、小麦、洋葱等多种大宗作物。因其独特的水土和充足的光热资源,该村所生产的胡萝卜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色泽鲜艳、外表光滑、形状整齐,肉质厚、脆嫩多汁、心柱小,青肩率低,产量高、商品型好等特点。
产地环境
泥沟村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方向,距市中心约37公里,地处酒泉盆地西缘,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坡降12.5‰。该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沙壤草甸土,土壤肥沃,富含钾、磷、镁、钙、锌等多种元素,有机质含量在1.1%以上,pH值为7.5~8.5,极适宜胡萝卜的生长发育。此外,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用水主要依靠祁连山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河流和地下水,灌溉条件优越,保灌率100%。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嘉峪关泥沟胡萝卜个体长度在14.6~19.5厘米之间,直径在2.8~4.5厘米,圆柱形,平均单果重185克;外表皮光滑,大小整齐、色泽橙红;口感脆甜、心柱小、果肉厚;产量高、品质优良,商品果多,无药害、碰伤、病虫等缺陷。
内在品质指标
新鲜嘉峪关泥沟胡萝卜中每公斤含胡萝卜素 3.1毫克/100克 、维生素B1含量为19.2微克/100克 、维生素B2含量为91.9u克/100克 、维生素C含量为28.8毫克/100克 、钙含量为25.9毫克/100克、磷含量为26.2毫克/100克、铁磷含量为0.2 毫克/100克、水分含量为88.9克/100克 ,可溶性固形物为7.2克/100克 ,总糖4.06克/100克。
种植历史与现状
胡萝卜在嘉峪关市泥沟村种植历史悠久,汉朝时,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首度出使西域,后逐渐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原人民和西域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西域的部分瓜果蔬菜就是在那时传入汉土中原的,除了胡萝卜、胡豆、胡瓜、胡桃、 胡椒、还有葡萄、西瓜、苜蓿等 。匈奴人很早时被含糊地被统称为"胡人"。张骞带回此物后,人们不知其真正的名称,观其形好似我们的萝卜,只是个体小而已,因来自“胡地”,故就定名为“胡萝卜”了。
20世纪泥沟村胡萝卜种植栽培方式主要为露地沙田平作,压沙覆盖。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10月份收获上市。胡萝卜种植品种均为当地农户自留种,如压车轴、五寸参,齐头红等,种植面积小,管理比较粗放,产量低,但无病虫害,脆嫩爽口,特别适合鲜食。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市、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的健全,嘉峪关市农技人员把提高胡萝卜品质和产量作为技术指导服务的中心,在借鉴农户传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胡萝卜新品种引进试验,为农户筛选出一批优良胡萝卜杂交新品种,如春红系列、改良特级三红等新品种,在生产中实行杂交种和农户常规种并重的推广应用模式,农户种植胡萝卜的积极性和栽培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由六七十年代的500多亩发展到6000亩左右,在贮存方法上,由原来的秋季窖藏改为就地挖沟贮藏,后来创造了“就地覆盖麦草压土”贮藏方法,农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随卖随挖。这样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而且保持了上市胡萝卜应有产品的品质特性和新鲜度。 嘉峪关泥沟胡萝卜为春播秋收一季生产半年供应,从当年10月份收获一直供应到第二年 3~4月份。
2007年,嘉峪关市泥沟胡萝卜产地通过了省农牧厅无公害认定委员会的认定。
2008年,嘉峪关市农技人员在借鉴外地胡萝卜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利用钢架大棚保温设施进行早春胡萝卜垄作条播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无公害胡萝卜标准化栽培技术,并取得了成功使胡萝卜品质和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9年,嘉峪关泥沟胡萝卜产品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目前,泥沟村胡萝卜种植面积已达10810亩,年产量达54050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