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桃花山庙会是甘肃省会宁县民众自发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桃花山都举行盛大的庙会。庙会期间,举办赏花节、避暑节和采摘节等活动。除歌舞杂技、民间绝活、辽西的大秧歌外,还有皮影戏和秦腔等演出。
玉川钱鞭子又名敬德鞭,是景泰县寺滩乡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于老爷山附近的玉川、疃庄等村。
陇西云阳板是甘肃省陇西县的团体舞蹈艺术,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云阳板舞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风采闻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明朝洪武年间发祥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的太平鼓,属于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地区称正月初五为“五穷”,又名“五穷鼓”。
漳县腊肉韭菜是甘肃省漳县的一道特色美食,漳县腊肉韭菜选用优质的猪肉作为腊肉的原料,经过精心腌制和熏制而成,具有浓郁的腊香味和独特的口感。韭菜则是漳县的特产之一,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为这道菜肴增添了清新的香气和口感。
靖远油酥馍以优质小麦面粉为主料,掺和清油(植物油)、香油、葱花、食盐等佐料,于铁鏊烙制加火烧而成。相传始于明代,距今已四百余年。靖远油酥馍,外部焦酥,内部松软,酥香可口,别具风味。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烧壳子是嘉峪关的一道特色面点,是将面做成烧锅大小,盖上烧锅盖,埋在烧好的羊粪火中,四面加温,直到烤到黄亮,味香而脆。烧壳子是当地农村别具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它吃起来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优味美,皮薄瓤沙,甘甜爽口,含糖量高。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河南等地。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靖远的黄河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辐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据《靖远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朝,2000年重新修缮。
嘉峪关芨芨草编扎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技艺,其原料为生长在嘉峪关地区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
神社火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表演者装扮成各种神,着古代服装,画各种脸谱,利用各种道具,“迎喜神”、“玩社火”,祈福颂德,驱邪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