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当舞是岷县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舞蹈。究其历史渊源,最初来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祭山会”中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巴当舞中所用的“巴当”是社鼓的一种,早于堂鼓、悬鼓、腰鼓、扇面鼓,古时称之为“鼗”或“雷鼗”,俗称“拨浪鼓”或“长柄摇鼓”。它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也是巴当舞继承者和传承者。
2011年5月23日,巴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08。
岷县巴当舞有以下特征:
1、鲜明的地域性。岷县仅有中寨镇塔沟的6个自然村的群众进行巴当舞的表演。
2、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凡跳巴当舞的村庄每家必须抽出1名男子参与活动,其余群众为观众,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参加的格局。
3、舞蹈与音乐的统一性。
4、说白唱腔的独特性。虽然全部为汉族演唱,但说白唱腔藏、汉语夹杂,充满神秘的色彩。
5、程式化极强。巴当舞不但具有流传完备的唱白本子,而且仪式具有固定的程式。
6、音乐传承性极强。虽然巴当舞有唱腔曲谱,但是巴当舞的演唱依靠春巴和传人的口传心授和春节前的严格训练,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
历史渊源
巴当舞源于古代羌族人的“祭山会”、是羌族先民们祭祀神灵较原始、较尊贵的礼仪。
远古时期,生活在甘肃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娱乐活动,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通过对岷县巴当舞的深入调查发现,巴当舞传承与保护的历史过程比较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家政府对巴当舞文化的态度由初期的“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压”,变为改革开发后的“包容”。随着国家政治氛围日益宽松,巴当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身份成为当地社会的共识。
1953年以前,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自发的宗族组织,其传承的主体是家庭,传承的是血缘关系,核心功能是宗教仪式功能和文化记忆认同功能。
1954年到1965年,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村落年长的老艺人,传承主体是公民个体,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文化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1966年到1977年,巴当舞受文革的影响,无管理和传承主体,传承暂停。
1979年到1997年,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民间权威的自发组织,传承主体是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方式是老艺人的培训,宗教仪式和文化记忆功能减弱。
2000年到2021年,巴当舞的管理主体是当地县文化局,传承主体是当地政府,传承方式是政府组织培训,其功能是表演,巴当舞在“文化遗产”语境中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巴当舞的过程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在庆祝春节这个较为隆重的节日时,聚集在打麦场上,生起篝火,由春巴带领,每户抽一名男子,手拿巴当载歌载舞,村里其他村民站在外围拍手起舞,并随着春巴的领唱进行上百人的大合唱,这一部分称为“安场巴当”,其舞蹈步法有二十多种,而较为常用的有直脚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难、噢洋洋、古艾、撒艾等9种,而且一种步法一种唱腔。一到晚上,上百人围着篝火跳起粗犷豪放的巴当集体舞,其场面庄严、热烈,充满了神秘色彩。安场舞结束后,由春巴带领进行下一场表演—“敬山神舞”。敬山神时,春巴与参加巴当舞的众男子围着燃起的大火拜五方,并在秋千架下进行新的舞蹈,其步法与安场步法不同,也有十几种之多,较为常见的步法有噢乃洋撒、沙乃洋撒、噢达、沙母洋、噢呦呦等5种。敬山神结束后是“扯节勒”,这是“巴当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同时,还合唱酒曲、茶曲,围观的群众也参与其中,或拍手、或歌唱。
表演道具
巴当是舞蹈中较为主要的道具,古代称作“雷粪”,俗称“拨浪鼓”、“长柄鼓”,由一种用羊皮加工的双面手摇鼓(直径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长50公分)制成,每个村寨的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个巴当,每个村选一个春巴(领舞者)与一个巴当舞组织者,且春巴和组织者是轮流但任。春巴的角色相对比较稳定,春巴新上任时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谱》的学习,《巴当舞曲谱》由春巴保存,据说“巴当舞”这种古羌族特有的文化流传于明宣德年间,而当下仍然完整地保存于岷县的各个村落。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