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赛龙舟,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运动,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岐赛龙舟历史源远流长,保持着“龙舟出水”的习俗,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石岐赛龙舟活动以紧邻河涌的张溪、南下、基边、员峰、西厂、上基、大墩、岐头、厚兴等乡村较为盛行,一般在农历四月下旬到五月初进行。
历史渊源
石岐的过去是一个水网交错的地带。邑内计有张溪涌、员峰涌、后岗涌、九曲河、方基涌、南门河、白石涌等河涌。纵横河涌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必需的自然条件。加上石岐境内建有多处庙宇,每到良辰吉日,百姓都有到庙中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风俗,而很多庙宇都拥有一艘与绘画了龙的鳞片等形状的龙舟,命名大都以庙宇有关联,龙舟的龙头龙尾平时就供奉在庙宇里,到每年的端午节,就从庙宇中请出龙头龙尾进行祭祀,并从河涌的龙舟坞里起出龙舟,洗净翻新后插上龙头龙尾划到岐江河上,与邻乡的龙舟进行竞渡。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中山的先人们在端午用粽子祀神,用龙舟在水中竞渡;清同治《香山县志》亦记载:“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中山历史悠久。
民国年间,张溪龙舟活动未有停止过。
1920年,张溪北龙夺冠获取“捷足先登”锦标,延至日寇侵华期间各乡龙舟才偃旗息鼓。
20世纪40年代前,澳门澳督加冕,邀请中山县龙舟赴澳庆贺,有张溪北龙、上基、南下武乡候、大敦四只龙舟,挑选运动健儿齐赴澳参赛。比赛地点在澳门青州为起点至妈阁庙为终点,全程是比力量、比意志的一场大赛,结果张溪北龙摘冠,从澳督手上接受了“风驰电掣”的锦标荣誉。
1945年后,连续三年举办龙舟竞赛,张溪每年都取得良好成绩,“飞龙夺锦”就是当年张溪北龙摘冠的锦标。
解放后,民间龙舟活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多次举办了大型龙舟赛,特别公社化大跃进时期,石岐的龙舟比赛最为鼎盛,张溪多次取得了较好成绩。
20世纪60年代,城区的龙舟赛主要聚焦在张溪北龙与安山龙舟上,有歌谣为证:“张溪人力壮,安山出龙王”。
1964年,张溪北龙与老对手安山龙舟的一场龙舟决赛更是令人难忘,两只龙船难分难解。最后张溪北龙夺标,获取“力争上游”桂冠。
文革之后,龙舟活动曾一度中止。
1973年,当时提倡“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全民备战时代,为了筹备资金挖防空洞而将北龙卖去(张溪麦龙早于1963年因日久失修而毁烂)。
改革开放后,张溪恢复龙舟活动。
1983年,张溪重新新装两只龙舟,张溪北龙、张溪麦龙同时下水。
20世纪90年代至今,石岐曾举办过多了多届龙舟赛,使龙舟赛这项民俗得以传承。
运动特色
主要类别
南下龙舟
南下的城南武侯庙龙舟是石岐最长历史的龙舟之一。在南下,武侯庙保留至今,每当初一十五或是重要的岁时节令,武侯庙有香火缭绕,百姓前来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习俗,每年的四月下旬,各乡选好吉日,在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由村内最年长的老人率众将上一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坞里起出每龙舟,洗净修补上油。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用碌柚叶等为龙舟净身,然后在龙舟插上龙头龙尾,并在龙头龙尾上簪花戴红进行龙舟下水仪式。村中年轻力壮的近80名男子就会将龙舟扒到河涌上演练,谓之“出龙”。到了五月初五,石岐各乡的龙舟就会在岐江河上进行赛龙夺锦,胜出者奖励大埋烧酒和大只烧猪。胜者夺取奖品后的当晚,在乡中大摆“龙舟饭”筵席。参加龙舟竞渡和为龙舟赛出力的人士都可以吃龙舟饭,吃完龙舟饭后,一番拜祭仪式后,将龙舟重新埋到河涌的龙舟坞里,谓之“收龙”。
张溪龙舟
张溪村依山傍水,阡陌纵横,河网交错。自古以来,村民依靠种植、捕鱼、捞虾虮为生。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村民日常劳作和日常生活依靠船只作交通工具,一切生计与船只息息相关,所以造就了乡民扒船撑艇的高超技术。龙舟自然也成了乡民重要的娱乐之一,自古以来已形成了“水上扒龙船,陆上耍龙船头”的乡间传统龙舟文化氛围。据历史记载,乾隆五十八年已重修麦相公庙,乾隆一十三年曾重修北帝庙,张溪村民祈求安康,供奉相公庙、北帝庙,庙内都有所属龙船,在每年各乡龙舟自发性的竞赛或政府举办的竞赛活动中,一直都获得良好殊荣。
员峰龙舟
员峰村紧邻岐江河,员峰河流经全村,历史上。员峰村民以种养、捕捞为生。古时,员峰建有北帝庙、邻村的拱北村也建有北帝庙,两村的庙宇都供奉有龙舟。员峰龙舟名为员峰长龙,拱北村的龙舟名为拱北牛根。古时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期间,两村龙舟经常有进行竞赛等活动,后来,拱北村因为人口少,就将龙舟送给了员峰村,员峰村民为了纪念拱北龙舟的历史,保留了拱北牛根的龙舟名号,出赛时就冠以“员峰拱北牛根”的称号。员峰拱北牛根每到五月初一出赛前,员峰人都有进行“装龙舟”的仪式”祭祀,在庙中将菩萨请出来,由拱北村有名望的长者进行送著萨仪式,由醒狮开路,将菩萨送到河边搭起的神台前进行祭祀。神台上写有对联,插有旗幡,当菩萨送到来时,开始烧炮竹,送利是,然后,就开始多天的龙舟竞渡。每有龙舟竞渡,村民就带着小孩子首先登上龙舟,取其龙马精神之吉祥好兆头。在五送往将龙舟赠送给员峰村的历史。在五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完成赛事后,参加龙舟赛事的健儿就到村中开阔的地方吃龙舟饭,同时,村民也会拿小碗到吃龙舟的地方装一碗龙舟饭,祈求吃过龙舟饭身体健康。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事结束后,供奉在河边神台的菩萨就被送回庙宇中继续供奉。而龙舟也会重新埋在河床的龙舟坞里。每年出赛,员峰村一般都会将员峰长龙、员峰拱北牛根两只龙舟一起出动。
主要用品
传统龙舟长39.8米、宽1.2米,由坤甸等实木制成,头尾两端分别镶有红木雕刻的龙头、龙尾。每条龙舟可坐80人,其中船头、尾艄公2人,负责控制方向;击鼓、敲锣各1人,调整龙舟健儿划桨的节奏。各乡村龙舟名称多与当地庙宇有关,如南下城南武侯庙、张溪祖庙等十数条龙舟最具代表性,龙舟的头、尾平时也供奉在庙宇中,舟身则埋在河涌的龙舟坞内。
主要流程
农历四月下旬,各村择吉日在宗祠、庙宇中拜祭龙舟头、龙舟尾,然后举行起龙、出龙、试舟等仪式,而五月初一举行南下、张溪和员峰龙舟的“探亲”仪式。端午节当天,各村长老和赛手拜祭祠堂或社稷后,龙舟就从各自河涌里划出来,汇聚在岐江河上进行一年一度“赛龙夺锦”。竞渡过程分放龙、竞赛和夺标三个环节,放龙以鸣炮响锣为号,数十上百艘龙舟一齐起划,桨飞浪溅,鼓声、呐喊声、水声混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旧时竞赛多为男子参加,赛程以时间计,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不等;现在,不光出现了女子参与比赛的凤艇队,赛程时间也大为缩短。夺标也称“过龙门”,赛至最后往往只剩几条龙舟冲刺,通过竹子搭成的“龙门”,而只有头名明沟抢摘彩球。竞渡胜出者获得大埕烧酒和大只烧猪等奖品。当晚,各乡村大摆“龙舟饭”筵席,遍请全村乡亲父老,席间借酒意舞起龙头、龙尾,逐渐成为当地独特的舞醉龙等民间艺术。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