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庙会活动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是融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宗教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其起源与北帝供奉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 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祖庙作为供奉北帝的载体,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 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 议”规矩,成为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是华南著名的民间文化中心之一。
基本概况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神诞,庙会活动主要内容:一是庆典仪式。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 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二是相关的祭祀活动。如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的行祖庙, 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的北帝坐祠堂,二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春秋谕祭等,祭祀仪式规模宏大,“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这一民间风俗相沿已久,文献有“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的盛况记载。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民间风俗得到传承,民间遂自发恢复祖庙 庙会活动,并呈现出兴旺景象。佛山祖庙庙会具有全民参与性,是海内外佛山人认同的精神维系, 对研究岭南民情风俗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北帝诞庙会具体表现形态
1、赴庙肃拜:北帝诞正日,当年值事在祖庙庙前设醮庆贺,三月初二日就要在庙前设坛,备好五谷、酒、烧猪、香烛元宝等供品,初三子时起,值事开始主持醮会仪式。
程序有:⑴、祭白虎:白虎是传说中的一种恶神,拜祭北帝前先飨白虎,以免它出来捣乱;⑵、洒净:把神坛附近扫干净,用黄皮叶水洒一下,以示荡秽辟邪;⑶、焚香; ⑷、禀神:把心中的话向神禀告; ⑸、烧衣纸:把用彩纸剪裁成的供北帝穿用的官服连同元宝烧掉;⑹、问卜;⑺、分衣食:祭毕,把供品分给捐资者,表示北帝所赐福气。随后全镇居民不论身份贵贱,都沐浴更衣,前来庙前列队恭拜,通宵达旦。
2、北帝巡游:北帝诞庙会的巡游时间为一天一夜,按旧例,三月初一日由祖庙附近的牛路村霍氏宗族组织“北帝更衣神功会”(专门负责操办北帝祭祀活动的一个小组),来祖庙把北帝武神铜像(俗称行宫)抬至牛路村,供奉于霍氏宗祠内。给神像更衣后,村内各姓居民纷纷来进香参神,并在宗祠前建醮、烧爆,有的还演神功戏贺神诞。初二晚,又将神从霍氏宗祠内请出,送返至祖庙,接受全镇居民的参拜。初三日上午,由专责的牛路村人抬着北帝行宫出祠在镇内巡游。巡游时,北帝武神铜像端坐在朱漆贴金龙纹轿椅(现陈设于祖庙)内,前有锣鼓、仪仗队、彩旗幡伞队鸣锣开道,后有醒狮随尾,所到之处居民张灯结彩迎驾。巡游队伍昼夜游历,连小街窄巷、简陋庙舍也都入内停舆。巡至汾水铺的“武当行宫”时,入内停舆供佛山商民前来拜祭。至初四日巡游到会真堂,在会真堂用黄皮叶水为神像洗脸剃面,换好衣服,由仪仗队“迎接回銮”,按来时路径返回祖庙(俗称为“行龟缩”)。
3、演神功戏:所谓“神功”,就是神的功劳,演“神功戏”,就是为向神祈福或为酬谢神恩而演戏。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的万福台,据说建造目的就是为了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是日,祖庙一带笙歌嘹亮,人烟辐辏。演出人员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至广州、港澳的大戏班;常演出的剧目有《天妃送子》、《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等数十部。乾隆《佛山忠义志》记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 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除在万福台上演神功戏外,镇内各坊各社也都请戏班演戏,有的还大开宴席庆祝神诞,倾城热闹,万人空巷,一连数日如此。
4、烧大爆:烧大爆活动在三月初四举行。所谓烧爆,就是点燃安放在华丽彩车上的一个大爆竹,内附一铁制小环。爆竹一响,铁环飞向空中,围观的群众纷纷争夺之,以寄祈祥纳福之意。在清初时,“佛山烧爆”已名震粤中。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详载:三月初四,祖庙门前万头攒动,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烧大爆仪式在这里举行。放眼望去装饰成龙凤、人物图案,药引长六七丈。……在庙前空地上排开,大纸爆有数十枚,祖庙门前一片辉煌,北帝神乘坐的“真武行殿”轿舆,都用小爆连结组成龙楼凤阁样式;用小爆层层叠出的“武当山”及“紫霄金厥”,四周燃点着百子灯,这些灯的灯盏、灯裙、灯带、华盖、缨络等都用小爆贯穿而成;锦绣铺桥,花卉彻栏。此时,人声喧闹处,一队队百人组成的“倭人”色队,牵引着一辆装有长八尺,直径三、四尺的大纸爆香车走来。大纸爆上装饰有穿锦绮洋绒的各色人物,又有金镂珠珀堆叠出花纹图案,药引长二丈余。大纸爆后面是椰爆香车,也由穿艳丽服饰的小童推挽而来。椰爆直径二尺,内用瓷筒装药,外用竹篾、松脂、沥青包裹,再用金银纸椰爆数百枚。装饰成龙凤、人物图案,药引长六、七丈。在庙前空地上排开,大爆有数十枚、小椰爆有数百枚。全镇居民,竞相观睹。燃放大纸爆时,放爆者攀到高架上,用庙中神火点燃爆引,爆声如雷,远近震动。放椰爆时,放爆者站在距人群三百步之外燃放。爆响声过后,众人一拥而上争抢“爆首”。爆首是一铁圈,上写有爆名,如“上元正首爆”、“上元拾足爆”等。各爆有等级次序,即俗称的头爆、二爆、三爆等。拾到“爆首”的,有镜屏、色物等奖品。人们相信爆首是北帝所赐福气, 拾得爆首者能得到一生吉利,因此人人奋力拼抢,即使人仰马翻也在所不惜(注:现由于火灾隐患烧大炮已取消)。
(二)与北帝诞活动相关的子项目
1、行祖庙:“行祖庙,拜北帝”的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及每月初一、十五日,佛山居民在此期间陆续来祖庙进香参拜北帝神像。参拜仪式日趋简化,只是在北帝大小神像前摆上酒、烧肉、香烛元宝、鲜花、果品等,双手合十低头默祷,然后投一些硬币在香炉里以求好运。
2、北帝坐祠堂:北帝坐祠堂是将北帝行宫逐日安放在各宗族祠堂内,供该宗族拜祭的仪式,时间从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日。每年正月初六日,是祖庙北帝出祠之日,也是八图(明洪武三年,官府给佛山居民编黄册、排里甲。八图相当于现在的八个街道办事处)土著的重要日子。当日,北帝由灵应祠出游,值事们要备锣鼓、旗帜、醒狮等,仪仗队在前鸣锣开道,北帝乘舆居中,八图下辖的八十甲每甲派两人,一共160个耆老、绅士随后,醒狮压尾游行一天。游行队伍必须全部是男性,敲锣打鼓,吹奏八音,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人们簇而观之参拜,并竞相挤到北帝像前,用手抚摸北帝乘舆,以求获得福气。游行至晚,北帝行宫被供奉在八图祖祠(即八图公祠,位于祖庙附近的营前街)内,随行的耆老、绅士与新旧值事们则留在公祠操办祭祀事务。第二天由鼓乐仪仗队将北帝行宫送回祖庙,又由另一宗族人到祖庙迎神回祠拜祭。每一宗族祭后送神时,都有放爆烧烟花等仪式,如此一个祠堂接一个祠堂的“坐祠”,轮完八图辖下的八十甲为止。每一次交接都在祖庙进行,轮祭到三月三十日,共达八十三天。八十甲每甲一天,其它的三天就是正月初六的出游到八图祖祠;二月十五日的春季官祀之日;三月三日的北帝诞。如此彼此往来,日以继夜。
3、春秋谕祭:史载,明景泰四年,皇帝下谕敕封祖庙时,特赐祭文(祝文)一道、四块匾额、两副对联,并规定地方官员春秋二季必须前往祭祀。值事们当时就依据官祀典礼应有的规格,制造祭祀器皿10种41件,分别有:硎(汤盂)、豆、铺(圆而鼎足者)、簠、簋、筐、筥、盘、爵;祭祀供品为豕、羊、斋菜、荤菜、熟菜、牲、饼、面、京果鲜果、糖等等,除豕羊各一头外,其余供品都要五份。这是春秋二季官祀的发端。
春祭时间为二月十五日,正是北帝坐祠堂的日子,乡绅耆老们于二月十四日就要准备仪仗物品,装扮粉饰孩童(即把小孩装扮成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列队去金鱼塘的陈氏祠堂迎接北帝行宫,在十五日二更时间回到祖庙,设案摆供。至子时驻守在本地的各级官员都到祠内参拜行礼,乡坤耆老们集体拜祭。拜祭完毕至午时,由下一宗族打点物品,燃放爆竹,北帝又离开灵应祠,继续到各宗祠中坐祠。
秋祭之日是八月十五日,谕祭仪式与春祭相同,但多了出秋色的内容,据说出秋色是为了向北帝展示秋收的喜庆。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对秋祭时在祖庙前出秋色有精彩描绘:“会城(今广州)喜春宵,吾乡喜秋宵。……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载以采架,或步而徐行,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至若健汉尚威,唐军宋将,儿童博取,纸马火龙,状屠沽之杂陈,挽莲舟以入画,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亦堪娱耳目也”。此后,八月十五出秋色(后来的出秋色日期常有变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项对佛山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化活动。
4、北帝崇升:崇升是指九月初九北帝得道飞升金阙,民间举行的祭祀仪式。佛山市博物馆保存了一张清代中后期的《佛镇祖庙玄天上帝巡游路径》图,详细记载了一次祭祀北帝崇升的巡游活动,包括有北帝巡游日期、所经街道及巡游队伍组成等情况。 从图中所列路线情况看,巡游时间在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三日,每天都按划定路线巡游,八天的线路绝少重叠,也极少走回头路,总之要巡完整个佛山镇,让所有佛山人一睹北帝尊容为止。有资格在北帝后面随行的,是镇内70岁以上的“绅耆”和科举成功人士及官宦人物,其中一部分是大魁堂(清代至民国,由各宗族推选的乡绅、乡耆组成一个地方自治机构,该机构设址于祖庙旁的“大魁堂”内,因而这个机构也被称为大魁堂。)成员,跟随在这些大人物后面的是銮舆和醒狮队。当北帝过后,各街还要大烧爆仗,以示感恩。巡游最后的两站是八图祖祠及万福台,初三卯时在祖庙崇升,仪式与三月初三北帝诞醮会大致相同,主要程序有:设坛摆供、焚香、降神、敬茶、问卜、烧衣、诵经上章等。诵经完毕,值事们将文诰、衣纸等在坛外焚烧,仪式结束。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一)北帝神像
1、北帝大铜像:位于祖庙正殿的紫霄宫内,铸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高九尺五寸(3.04米),取九五之尊之意。造像重五千余斤,身着文官彩袍,面带微笑,跣足端坐,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也是民间祭祀或官方春秋祭祀的主要对象。
2、北帝武神铜像:位于紫霄宫西侧的神龛内,铸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高0.8米,通体贴金,身披铠甲,足踏龟蛇,左手中指指天,造型威武。明清以来,乡人抬着此像出祠巡游,民间称其为“行宫”。
(二)祭祀用品
1、红沙岩石雕神案:宽2.66米,高1.44米,质地为红沙岩石,正面为通体高浮雕花果纹、龙纹,明初制品。
2、五供
(1)铜五供:通高1.2米,总重420斤,清嘉庆制品。
(2)锡五供:通高1.75米,民国制品。
3、地方官员春秋祭祀用器:共有器皿10种41件,分别是:鉶2件、豆5件、铺5件、簠5件、簋5件、筐5件、筥5件、盘5件、尊1件、爵3件,其中筐、筥为竹器,其余均为铜器。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散失,民国《佛山忠义乡志•金石》详细记载了每种祭器的图样和尺寸。
4、大铜镜:明代制品,直径1.33米,镶嵌木匣后成为八角型,为春秋二季地方官员、乡绅祭祀仪式前正衣冠之用。
5、拜石:深灰色云石,长2.18米,宽0.88米,表面平滑,嵌于祖庙前殿中部地面上,为春秋二季地方官员祭祀时跪拜之用。
(三)巡游用品
1、神舆与座椅:神舆,即北帝出巡乘坐的轿子。光绪年间制造,高1.95米,宽1.05米,通体髹朱红漆,左右及后背挡板共镶嵌了十二块漆金木雕饰件。木制座椅安放于轿子内,通高1.45米,座位高0.68米,宽0.7米,深0.6米,漆朱红色。座椅靠背、左右两旁及下部均镶有漆金木雕花板。
2、北帝出巡仪仗:清代制品,共104件,包括铜兵器仪仗、铜八宝仪仗、龙头凿花铜御扇以及木雕云龙纹高脚牌。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