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螃蟹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琥珀糕又名琥珀贡糕,为桐城传统副食品名产品。主要原料是本地生长的山楂。桐城人历来用熟果去皮核蒸烂和糖霜拌在一起做山楂糕。
岳西翠兰茶是安徽省岳西县特产,属绿茶类特种烘青茶。“岳西翠兰”感官品质优异,芽叶肥壮、翠绿鲜润、汤色绿亮,滋味鲜醇甘爽、香气清香带兰、叶底嫩匀绿亮。
天柱山石耳老鸡汤是一道结合了天柱山特产石耳和土鸡的传统美食。石耳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地衣类植物,因其稀有和药用价值而被视为珍贵的食材。土鸡则因其肉质紧实、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将这两种食材结合在一起炖煮,既能突出各自的风味,又能相互补充,使汤品更加滋补养生。
潜山观音豆腐是一种源自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的特色小吃,也被称为神仙豆腐或观音杈豆腐。这种豆腐并非由大豆制成,而是以大别山区特有的野生木本植物——腐婢树叶特制而成。腐婢树叶含有天然的果胶和植物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凝固成类似豆腐的形态。
潜山市是孔雀东南飞传说发生地,传说源于汉末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剧。
太湖县绒毛蟹依靠泊湖丰富的天然饵料养殖,规格大。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泊湖绒毛蟹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珍贵水产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是当地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六尺巷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民间故事。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太湖县水菊粑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一种特色传统食品,主要在清明节期间食用。水菊粑主要由水菊和大米粉制成,是当地人在清明节表达对亲人思念、祈求健康和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方式。
舒城板栗是安徽省舒城县的特产,舒城板栗已有数百年历史,是舒城名特产品之一。舒城板栗的特点是色油亮、籽粒大、肉质松、味香甜、糯性大,总营养价值高于大米和小麦,被视为上等食品。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潜山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
潜山民间一般沿用的婚嫁礼仪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迎娶、回门等程序。
潜山肉蒸面是一道源自安徽省潜山市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鲜美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面条劲道,肉末鲜嫩,口感丰富。色泽金黄,诱人食欲。
东乡攘乌鱼就是一道具有枞阳特色的菜肴,是枞阳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乌鱼肉质细嫩,是枞阳地区常见的鱼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