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
平原县早玉杏是当地的特产水果,是一个优良的实生杏品种。经专家鉴定,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外观鲜艳、品质优良等特点,是一个珍贵的杏品种资源,有很好地开发种植前景。
姜杰香油创始于1910?年,由一家小的香油作坊发展而成,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姜杰香油”创始人自幼跟随父亲做一些小本生意,在本村开了一家香油作坊,走街串巷。采用“水代法”生产的香油,保留芝麻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产品先后获“齐河特产”“齐河老字号”“德州市知名商标”“山东老字号”企业。
乐陵黄夹镇是我国北方地赫赫有名的“中国面点师之乡”。黄夹馒头表皮光滑、外形美观、有弹性、内部气孔细小,而且麦香味特别足,吃起来爽口、有咬劲。
通德醋酿造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德号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传承至今已历百余年,是一家五代承一祖业的老字号。通德醋生产主要原料为优质红高粱、小麦、大麦、黑米、宁夏枸杞子、豌豆,辅料为谷壳、麸皮、糖、蜂蜜。风味醇厚,脂香浓郁,绵中带甜,酸而不刺喉,醋液棕红光亮,挂碗效果很好。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指挥,2-3人轮换)、乐队(3鼓6锣)、演员(16人,分8对)。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
乐陵马铃薯(土豆)是乐陵的特产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乐陵马铃薯富含花青素、多酚、抗氧化活性物质高于一般品种,具有软化血管、抗衰老。可预防癌症、增进视力、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改善睡眠等。
“圣喜酱牛肉”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圣喜先人将这一传统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经过几代制作艺人潜心钻研,不断改进,形成了“圣喜酱牛肉”的制作工艺。鲁西黄牛的腱子、胸口、肋扇等部位肉,是制作“圣喜酱牛肉”最好原料。成品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酱香浓郁、熟烂适口,切片浇汤食用受人喜爱。
在禹城城西略北,方圆百亩来地,不长庄稼,不生草,地势很高,中间有些小坑塘。据说是前来找宝的人挖掘的。雨季坑塘里的积水有黑黄两种。相传那黑色的水是田大秃子的血染成的;那黄色的水是田二秃子的苦胆水染成的。是真是假从没人研究过。反正那里的水在雨后分黑黄两色。
寇老大蒸包的制作工艺与风味特色,既充分保留了传统蒸包的皮薄、馅大、汤汁充盈的优点,又解决了传统蒸包口感油腻,面皮弹性不足,软糯无嚼劲的缺陷,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完善的工艺流程,开创了蒸包的新工艺,新形象!
夏津名吃苦水羊肉丸子,它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咸淡适中,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备受人们喜爱。用一年生的母山羊肉,这样制作出的羊肉丸子肉质细嫩,韧劲十足。
王杲铺镇主要种植大棚黄瓜,2003年注册“杲牌”黄瓜商标,目前全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开展大棚黄瓜种植,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00多个,年产黄瓜1.3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地。
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成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廷贡品,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李长荣、李长善、李长春三兄弟,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誉。
每到农历三月三,本地及百里千里外的崇拜者自四面八方赶到东方朔祠(当地人俗称“朔庙”)、东方朔墓(当地人俗称“朔墓”),对其供奉跪拜,年复一年,延续不断。时间也由当初的一天延长为三月初三至初五共三天。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神头三月三庙会。自汉朝兴起。晋朝时盛级一时,且历经千余年延续不衰。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