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年少时发奋攻读,早晚不辍,并把所学全部抄录下来,贴满房间,日诵读数十遍。他冬日不近炉,夏季不握扇,夜间不安席,每日一餐,探幽索隐,寻求《易经》的奥秘。
香焦酥花生米是浚县六大名点之一,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成熟于民国延续至今。花生米洁净匀称,色鲜味美,香焦酥脆,其销量为全县同行之冠,远销安阳、新乡、郑州、开封等地。
浚县角场营汤元亦称元宵,城南3公里素称"汤元之乡"的角场营生产的元宵为最佳,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该村元宵的特点是:个大均匀,皮薄馅多,色泽雪白,起绒头,汤清软糯,味道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香甜可口。
元村杨记豆腐干,亦称元村豆腐干,其历史可追溯至1796年。杨记豆腐干第一代传承人杨氏是到元村镇定居的手工艺人,靠磨豆腐为生。杨老汉制作出的豆腐干口感劲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鲜香浓郁,又解决了豆腐不宜存放、携带的难题。
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后赵时期大山大石佛雕凿落成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浚县正月古庙会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终,历时月余,规模宏大,事项众多,参会信众数百万之巨,士农工商结队到会,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的以信仰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草编锅笼帽”是淇县桥盟乡桥盟村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该村内,不受家族、性别限制,绝大多数成年男女均会此项手艺。
在内黄县南大街北段路东有一家烧鸡店,名叫泉盛号,也称为关保烧鸡店,泉盛号是一家百年老店,其前身名为“林和轩”,《内黄县志》有载。关保烧鸡型形如元宝,色呈浅红,微带嫩黄;食之,五香浓郁、骨酥肉烂、肥而不腻、咸淡适中、鲜嫩可口,被誉为“色、香、味、形”俱佳。
浚县是西路大平调的发祥地,西路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大平调西、东路之分由来已久,就是“自清乾隆50年”算起,西路大平调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西路大平调的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直取率真。
清丰彩灯制作,起源于宋朝。清丰彩灯图案精美、生动形象,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近百米的五彩纸龙灯更是彩灯中的精品,工艺精妙绝伦。
封丘县是全国金银花的原产地,以直(直立生长)、大(植株高大)、高(药用成分高)、碧(成色碧嫩)的道地性著称,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12亿元。封丘金银花蕾粗长肥厚,色泽艳丽,药用效率和保健作用很高。
枣梆戏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最早源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18世纪末从山西上党传入当地,用当地语言演唱山西的曲调,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被当地人称之谓“zhao( )梆”意即为“本地的山西梆子”。谐音“早梆”,后来因其以枣木梆子击拍,最终定名为“枣梆”。
梅庄马戏就起源于宋朝,濮阳距宋都汴梁(今开封市)仅100多公里,当时清丰县梅庄村的驯兽技艺多源自宫廷马戏技师和瓦子艺人。当时梅庄的马戏和濮阳东北庄的杂技(东北庄杂技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濮阳的两绝,“观东北庄的杂技,看梅庄的马戏”这句中原地区妇孺皆知的话就由此流传。
林州特产中的板栗,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以城郊、姚村、合涧等乡镇为盛产区。板栗作为林州的特产,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吕村战鼓是河南省安阳县吕村镇独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间艺术,因其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它起源于殷商时期,以战争为素材,用鼓为表扬道具,以多变的舞蹈队形为表演形式,突出表现出古代武士卫国杀敌,驰骋疆场的壮观景象,是舞蹈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
获嘉饸饹条口感强筋道,配料简单。一锅高汤,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断的往里续水放肉丁加佐料,汤色亮黄,吃面的时候,加上青蒜苗段,外加牛肉或者驴肉丁秘制好的臊子,把它们一起浇在饸饹条上面,油汪汪的盖满一碗,蒜苗的清香和着肉香扑鼻而来,吃一口,面条筋道、汤厚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