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山歌是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音乐自由,乐句间不规整,演唱时声调高亢、嘹亮,男性多用假嗓。
宜城盼嫁歌是湖北宜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宜城盼嫁歌的起源与当地婚嫁习俗紧密相连。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婚嫁是人生大事,女性出嫁前常通过歌唱表达对娘家的眷恋、对未来的期许或对婚姻生活的复杂情感。
老河口丝弦,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音乐,由河南传入湖北后,融合鄂西北民间音乐特色,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荆山阳锣鼓是流传于湖北省保康县荆山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荆山阳锣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中已有相关记载。
岳北山歌是一种流传于湖南省衡山县的传统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借以抒 情、言志、联络感情的独特音乐形式。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集体 创造的、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歌唱艺术。
南漳县阴锣鼓是楚文化遗存的丧葬祭祀音乐,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以歌乐伴亡、联曲体结构和家族传承为特征,现存30余种曲牌与千余首唱词。
鄂州牌子锣是湖北省鄂州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牌子锣曲目繁多,被广泛运用于民间的红白喜事、迎神赛会、贺喜祝寿及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中。
沮水巫音是流传于湖北省保康县一带的传统音乐,是古楚巫音一脉相承的遗韵,沮水巫音因沮水而得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楚文化紧密相连。
汉江磨调是流传于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镇、南营办事处及汉江东岸一带的古老器乐曲,俗称“双鼻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器乐曲之一,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皇城干八句”是流传于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一带的传统音乐形式,“楚皇城干八句”的命名与宜城境内的楚皇城遗址密切相关。
“楚都九龙会”是宜城市流水镇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名称中的“楚都”指向宜城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历史渊源,而“九龙会”则以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
老河口锣鼓架子,传统音乐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管乐器(唢呐、咭呐、曲笛)配合打击乐器演奏,演奏的传统曲牌数已有四十多首,如《十样锦》、《金枝令》、《清风浪》、《狗撕咬》等流传。
宜城民间锣鼓九连环是湖北宜城地区兼具娱乐性、竞技性与文化象征意义的传统打击乐表演形式,九连环以锣鼓打击乐为核心,通过多组鼓点与节奏组合形成复杂套式。
“呜音喇叭”又称“巫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音乐,据传承人说创始人为宫廷乐师师旷,后流传到民间,传统曲牌约一百多个。现主要盛行于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及保康接壤地区,是楚音乐文化仅有的活态遗存,因而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
沙洋十番锣鼓,民间俗称“十班家什”,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10件乐器组成,如按照十番锣鼓的乐器组成分类,可谓之“清锣鼓”。
松滋双镲锣鼓是流传于湖北省松滋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又称双镲子,松滋双镲锣鼓在松滋境内已流传五百多年,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环境交融在一起。
钟祥十番锣鼓又名十班家什,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主要分布在钟祥市、沙洋县等地。十番锣鼓依照乐器的配置可分为“清锣鼓(俗称素锣鼓)”和“丝竹锣鼓”,而钟祥十番锣鼓则兼容了“清锣鼓”和“丝竹锣鼓”。
京山田歌是湖北省京山市的传统民歌,以五声音阶(Sol、La、Do、Re、Mi)为音乐基础,以徵调式为主,曲调结构以三音组合为特征。
冷水吹打乐(宫廷礼乐)是乐神师旷专为宫廷创作的一种吹打乐,距今已流传两千多年。主要用于皇帝登殿、官员升堂时的演奏,后传入民间,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郢中田歌是钟祥流传久远的民歌。郢中田歌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语言朴实,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其短小精悍、易唱易记,一曲可配很多唱词。
所谓沙洋民歌,就是一年四季在田间劳动时都有比较习惯吟唱的歌曲。沙洋民歌是历代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时唱的歌,主要用以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提高生产效率。
京山打击乐是京山地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音乐形式,京山打击乐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已在京山各地广泛盛行,几乎每个村落都设有锣鼓班子。
冷水铺打土板墙号子是流传在冷水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的起屋造房时的劳动号子。
啰啰咚,湖北省监利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啰啰咚是湖北省监利市流传的一种秧田号子。
汉江硪歌是汉江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艰苦的硪工劳作中创作、积累的民间音乐,当地农田多,在插秧、扯草、车水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集体劳动的村民们便开始跟着流传的曲调,作些唱词以对歌,自娱自乐,于是便有了扯草歌、栽秧号子、踏水车号子等。
卸甲坪山歌是极具土家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音乐,主要流传于卸甲坪土家族乡及其周边地区,卸甲坪山歌主要分劳动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情歌占当地土家山歌的70%。
松滋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是松滋民间最具影响的代表性乐种,松滋市古属楚地,吹打乐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伍子胥报父仇、鞭尸平王后,作《得胜令》以示庆贺,形成今天在松滋民间广为流传的十番锣鼓。
均州吹打乐是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武当山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乐,明永乐年间随武当山道教鼎盛形成完整体系并吸收'三阳民乐'特色。
吕家河民歌,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吕家河的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武当山宫观道乐,又称“武当韵”或“武当神韵”,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一带的传统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道教音乐活化石”。
房陵长歌是流传于湖北省房县的一种长篇叙事山歌,它融合了燕赵悲歌的苍凉与楚调巴音的婉转,是流放文化与地域音乐交融的产物,被誉为“流亡史诗”。
向坝民歌,湖北省竹溪县地方传统音乐。向坝民歌的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