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双镲锣鼓是流传于湖北省松滋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又称双镲子,松滋双镲锣鼓在松滋境内已流传五百多年,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环境交融在一起。
啰啰咚,湖北省监利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啰啰咚是湖北省监利市流传的一种秧田号子。
卸甲坪山歌是极具土家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音乐,主要流传于卸甲坪土家族乡及其周边地区,卸甲坪山歌主要分劳动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情歌占当地土家山歌的70%。
松滋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是松滋民间最具影响的代表性乐种,松滋市古属楚地,吹打乐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伍子胥报父仇、鞭尸平王后,作《得胜令》以示庆贺,形成今天在松滋民间广为流传的十番锣鼓。
均州吹打乐是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武当山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乐,明永乐年间随武当山道教鼎盛形成完整体系并吸收'三阳民乐'特色。
吕家河民歌,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吕家河的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武当山宫观道乐,又称“武当韵”或“武当神韵”,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一带的传统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道教音乐活化石”。
房陵长歌是流传于湖北省房县的一种长篇叙事山歌,它融合了燕赵悲歌的苍凉与楚调巴音的婉转,是流放文化与地域音乐交融的产物,被誉为“流亡史诗”。
向坝民歌,湖北省竹溪县地方传统音乐。向坝民歌的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