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由中原及闽南传入,在雷州城乡流传。
通渭扇鼓舞是一种伴随着民间巫术和祭祀活动而发展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多在迎神打醮时举行,由师公(即巫师)表演。
木港打花棍是一种具有体育竞技特色的民间原始舞蹈。主要流传于木港、枫林、排市一带。其道具是两根五尺余长、坚韧、击声清脆的鸣啼竹。粗度适于青少年手握,最尾一节可开槽并栓入几个铜钱挂上红缨。
“划旱船”是阳新县各地特别是三溪国和、宏卿一带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传说它起源于古时的三溪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水上赛龙舟。
阳新抛彩球是阳新县广泛流行的一种节庆游艺活动,抛彩球是地花鼓中的一个舞种,以道具彩球系竹杆,被抛打歌舞而得名。
阳新板凳龙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阳新板凳龙历史悠久,俗称“邢家板凳龙”,相传始自清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三姓萨满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舞蹈形式,萨满舞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在萨满教的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萨满(巫师)会通过舞蹈来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保佑或驱邪治病。
衡南七巧龙舞起源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最初名为“狗婆蛇龙”,流行于湖南郴州的桂阳、嘉禾一带。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传统节日民俗表演活动。
大和滚地龙有名涌神龙、滚神龙、芋子龙、伏地鳖,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民间舞蹈。流传耒阳北乡(即大和、雅江一带),据考证,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衡山手狮舞是湖南省衡山县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融合了武术、舞蹈与杂技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衡山手狮舞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衡山宗教手势舞是融合宗教文化与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衡山作为五岳之一,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拥有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
杠神舞是一种流传于湖北省保康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杠神舞起源于楚宫廷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宜城老背少是宜城市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通过"背"的动作展现尊老爱幼的伦理关系,在表演中融入"儿媳羞愧难当""老汉顿足捶胸"等情节,强化传统美德的传播。
“赶象”,又名“大象舞”,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民间艺术。据推测,可能是因“象”与“祥”谐音,“象”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崇拜的“吉祥”之物,它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日子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