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是一种深受北方人喜爱的地方风味小菜,广泛流传在沧州、青县、天津一带,素有“河北冬菜,运河名品”之誉。打开一罐冬菜,菜香夹杂着蒜香瞬间弥漫开来,挑动着人的味蕾,勾起无限食欲。
据民国《青县志》记载:“冬菜,白菜切为方块,在燥湿之间,以盐蒜拌之,封储磁瓦罐中。闽粤商舶运销暹罗(今泰国)、大阪(今日本)等处。”
沧州青县冬菜颇具盛名。它选用运河沿岸出产的一种帮厚、筋细、含糖多的优质大白菜,去掉老帮和绿叶,切成宽约1厘米、长约1.2厘米的小块,晾晒后拌上适量的海盐和蒜泥,装坛压实密封,经长时间自然发酵制成。青县冬菜具有香、甜、咸、辣四味,口感清香、脆爽,加之微微甜辣,是当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美食之一。
白菜有“菜中之王”的美誉,而以其为主要原料的青县冬菜具有“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的特点,被誉为“四季佳蔬”,别具风味。
冬菜已经融入大运河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春天,烙好的大饼卷上新鲜的小葱、炝土豆丝,再夹上一小撮拌了香油的冬菜,一口咬下去,齿颊留香,尤其是冬菜那富有韧性的口感,嚼起来咯吱作响,让人吃得畅快淋漓;夏日,燥热的天气使得人们胃口不佳,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加点冬菜可以提振食欲,做汤时如果加上冬菜,绝对是汤鲜美味美,鲜香四溢;暑去秋来,凉爽的天气来碗馄饨,夹一筷子冬菜放入碗中,入口咸香中微微含辣,真是百吃不厌;寒冷冬日,沧州人最爱围着炭锅而坐,或是涮羊肉,或是火锅鸡,但哪个也少不了冬菜来当佐餐小菜,羊肉的腥膻、火锅鸡的干辣都在冬菜绵软的醇香中得到柔和的缓解。
沧州风味名吃“炒二冬”就是以冬菜和冬笋为主料烹制而成的,菜品黄白相间、色泽淡雅、脆嫩爽口、清香四溢,倍受国内外游客的赞赏。如果在做包子、饺子、馄饨的馅料时,加入切碎的冬菜,馅料别具风味。蒸菜炒菜时加入沧州冬菜,味道会非常鲜美,冬菜米粉肉清香四溢、冬菜蒸鳕鱼原汁原味、冬菜蒸茄子清爽不腻、冬菜炒丝瓜色泽清亮、冬菜炒鸡蛋金黄焦香、冬菜烩冬瓜香味浓郁,还有冬菜扣肉、冬菜肉饼、冬菜炒肉片、冬菜烧鱼、冬菜红烧肉等许多菜肴。
青县冬菜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并且具有营养保健作用。民国《河北通志稿》《沧州名粹》《青县文史资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选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选集》等专著对冬菜的制作及成果均有阐述。
青县冬菜是我国传统食品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河北省的传统名品、著名商标,已经有540多年的历史,历经十五代人的传承创新,2017年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在京杭大运河上,古代先民以打鱼为生,偶尔将白菜放入鱼篓中用盐腌渍,腌好后白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唐宋时期,青县百姓为应对春季蔬菜青黄不接的状况,开始以运河沿岸盛产的大白菜、大蒜为主要原料腌制、储存白菜。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青县大流津庄的王啸元整合民间技艺,研创并开始制作冬菜。弘治八年(1495年),出生在兴济(原青县、今沧县)的张皇后因入宫前食用过亲眷王啸元制作的冬菜,印象极深,便将冬菜选为贡品。王啸元倍受鼓舞,于是开启了冬菜加工生产的历史。清顺治年间,冬菜制作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的作坊非常有名,达到鼎盛时期。但由于他们对清廷“跑马圈地”运动不满而遭镇压,王氏家族只好隐姓瞒名、背井离乡,迁徙到青县或天津静海、沧州等地,冬菜制作技艺也以京杭大运河为纽带辐射各地。
到了民国时期,冬菜在青县、静海、沧州等地仍有传承或生产,青县制作的冬菜曾远销泰国、日本等国家。1931年,青县冬菜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商品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奖,民国《河北通志稿》、民国《青县志》对此均有记述。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1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