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遗风延续发展,形成了浚县民间文化的独特风貌,规模宏大的古庙会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影响之广,堪称“中原第一古届会”。正是古庙会这个重要载体,孕育和造就了浚县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孕育出了浚县民间社火这朵美丽奇葩。
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中期已有很盛行,是蕴含着人们祭祀神灵,祈盼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们又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使得民间社火不论从种类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浚县民间社火玩会成为浚县民间文化的大表演。
浚县民间社火系民间传统娱乐节目,组织者称为会首,由民众推荐或者轮流担任,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日子进行演出。古庙会期间的初九和十六为社火表演最为集中的日子,特别是正月十六的社火表演规模最大。出演的社火队多时达到70多家,参演人员达3万多人,观众数十万,真可谓人如海,歌如潮,一派欢乐景象。
浚县民间社火队伍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在中原地区独树一帜。全县近半数的村都有社火玩会。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俗特色,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采。
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舞狮、高跷、旱船、竹马、背阁、武术、秧歌、花船、抬老四、二鬼板等十多种琳琅满目。近年来又吸收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民间社火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浚县民间社火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2006年10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做好传承和发展,将会带动和促进整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弘扬和发展。民间社火由过去单纯的祭祀仪式,逐渐成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就是对民间文化发展史和民俗文化库的有效补充。同时,作为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浚县民间社火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是民间社火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习俗日渐发生变化,特别是现代娱乐形式的增多,使得过去农闲排练的场面已不多见,传统娱乐活动逐渐由现代娱乐活动所代替。二是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岁已高已逐步退出表演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一些绝技难以传承。而年轻的社火表演艺人还不能挑起传承发展的大梁。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社火表演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一些艺人外出务工,参加演出机会越来越少,社火表演队伍青黄不接,濒危状况依然存在。
浚县民间社火有着400多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浚县民间社火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浚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社火的传承和发展。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民间社火传承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浚县民间社火是国家级首批“非遗”保护项目。据有关资料记载:“浚县社火玩会源远流长,清中期已很盛行……”,浚县正月古庙会是集中展示社火的大平台在每年的古庙会期间举办声势浩大的全县性的社火大赛,大赛设优秀表演奖、节目创新奖 ,优秀会首奖。同时制定民间社火保护总体规划,加强民间社火的理论研究,挖掘整理濒临失传节目,组建示范表演队、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民间社火培训基地和原生态文化村、建立健全民间社火的长效保护传承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浚县民间社火的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浚县民间社火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