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赵大肚子烧麦创始于光绪年间,在继承前人制作烧麦的配方和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葛沽食客需求,悉心研究,突出鲜咸和口味爽香。
赵大肚子烧麦最绝的是边花有三十六朵,其二十四朵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另十二朵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烧麦的花型烘托着十二个月和二十四个节气,本身就有了民间艺术的特质。四季轮回,节气更替在一个精心制作的烧麦中体现出来。
品牌起源
赵大肚子烧麦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有170年的历史,是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追溯它的起源,就要从一个故事讲起。
赵大肚子烧麦创始人赵玉发,一日在回家路上巧遇一位老者。对方面色苍白、神情黯淡,瑟瑟发抖正蜷缩于墙角边。赵玉发顿生恻隐之心,便将此人背回家中为他煮饭充饥,还请来大夫为其医治病患。
数日后老者痊愈,他偷偷离开并留下一封信,里面写着烧麦的制作工序。信中嘱咐道,希望烧麦手艺能从赵玉发的手中流传百世。
赵玉发和家人开始制作、经营一家烧麦馆,卖给乡邻、客商与码头工人,赵氏烧麦名声鹊起。烧麦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样式晶莹剔透,柔韧而不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
第二代传人——赵玉发之子赵振德心灵手巧,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烧麦。赵振德是一位肚大腰圆的汉子,说话有些齿音不清,“猪肉”发音经常被人听做是“毒药”。每次他挑着担子上街吆喝“猪肉——烧麦!”那一声声“猪肉(毒药)”的吆喝声,让人听来捧腹,“赵大肚子烧麦”逐渐替代了“赵氏烧麦”,叫得更为响亮。
制作工艺
赵大肚子烧麦制作工艺可分为十二个步骤:挑、选、洗、洁、剁肉、和馅、筛面、兑面、和面、擀皮、扎花、包。其中最讲究的是烧麦皮,要做到九厘米左右,走棰扎出荷叶花。花的数量为二十四朵,代表着二十四节气。
刚出笼的烧麦边口雪白,如同梨花开瓣,透过面皮可以看到肉馅。赵大肚子烧麦采用上好猪肉、海鲜、调料,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而成,从不添加任何食品调味剂。赵大肚子烧麦传承至今,始终是葛沽镇食文化的标志,也是天津市的美食符号之一。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