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也称烫画,是以烙铁代笔,以高温代墨,在竹木,宣纸和丝绢上烫出的艺术作品。具体地说,就是用烙铁笔进行勾勒、点染来表现作品的层次、疏密、聚散;用适当的温度,力度来表现作品的主次,深浅、虚实;用速度进行色彩的渲染,使作品达到层次丰富、色彩细腻的艺术效果。
位于马头山下助马堡南门外的河沟里,过去栽满了土杏。助马南沟藏风聚水,气候暖和水质好,属马头山矿泉水系,最适宜土杏生长。土杏易栽培,树令高。助马的土杏虽然“土”,但可与京杏媲美;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个头大,但品质好。
豆腐皮系天镇县城的传统名产。天镇城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美味香,价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种冷、热、荤、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虚传。
右玉流传一句话,右玉三件宝:莜面,山药,羊皮袄!右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营养成分较高。
阳城棉纸是指在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东城办下孔村一带采用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所生产的纸张,因为是阳城特有的传统工艺,所以取名阳城棉纸。纸面无圪瘩,柔软光滑,洁白细腻,薄如蝉翼,边沿整齐,拉力强。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一个美好的地名,一场激烈的厮杀,两者互不相及,却又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亦真亦幻的金沙滩。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年,这是怀仁大地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削面、拨面、"个砣儿"等面食:将和好的荞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长条或用手捏成小"个砣儿"下锅煮熟为面食,捞调食之,荤素皆宜。我县民间有谚语说:"油荞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说荞面"爱腥荤"它浇以猪肉稍子最好。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阳城焙面面塑也称“焙面娃娃”,是流行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阳城面塑样式繁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生面、炸面、蒸面和焙面之分。阳城焙面面塑内容丰富,传说故事、戏曲人物乃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
沁水紫皮蒜产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特点是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为山西省晋城地区名土特产品。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蒜瓣外皮呈紫红色,瓣少而肥大,辣味浓厚,品质佳,是餐桌菜肴中一种最常见的食物。
五香瓜子是广灵县的著名产品。广灵县生产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产品,颗粒大、籽仁饱满、品质优良。葵花籽经过腌煮加工、凉干、搓皮后,嗑起来干脆喷香,深受群众欢迎。
平鲁的党组织是在抗战开始后建立的。最早开始发展共产党员是在1937年7月和9月两个月当时是由牺盟特派员屈健介绍,全县仅发展了几名党员。同年9月之后,赵仲池以中共晋绥边工委书记的身份,率领一批党的干部来到雁北平鲁。
踢鼓秧歌是平鲁传统的民间舞蹈,凭借粗犷、刚劲、风趣的艺术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踢鼓秧歌是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当地对踢鼓秧歌进行了创新提炼,由过去16人表演增加至百余人,场面更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