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右玉沙棘是山西朔州右玉县的特产。沙棘也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被誉为“神奇之果”。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沁水黑木耳,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黑木耳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与无机盐。由于沁水黑木耳各种营养成分完善而丰富,故被誉为“素中之荤”。
舜的传说是山西省运城市的民间传说故事,舜的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
山西应县的油糕是当地的一道风味食品,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节日食品。应县油糕外脆内顽、精而甜,是主食中的精品。“吃糕”也是当地婚丧嫁娶的代表词。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陵川黑山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陵川黑山羊体躯中等,头部大小适中,眼大微凸,鼻梁凹陷,耳小,向左右平伸,公母羊多具有粗大的“八”字型角,也有少数羊无角。背腰宽广肥圆,四肢粗壮,蹄坚实。被毛修长光亮,多为褐色,外层毛粗硬而长,有光泽。
浑源烧酒制作技艺,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酿酒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浑源县恒山酿酒厂传承于清朝中期本县最大的酿酒作坊一一广兴义字号
天镇凉粉,是当地一种特产,在大同一带非常著名,成为人们到天镇后需要品尝的风味小吃。天镇盛产土豆,土豆经过加工制成淀粉,然后再一次进行加工,成为粉条或者是凉粉。每到夏季,凉粉成为当地盛行的小吃,在街畔摆摊出售,也可以在街头铺面上出售,生意格外兴隆。
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今朔城区神头镇吉庄村有棵大槐树,五个人也抱不拢。相传,这棵大槐树至今已有六百多岁了,而且还与洪洞的大槐树有关系。明洪武初年,今山西、陕西、河北北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为了补缺,将大批汉族人向这一带移居。
尉迟恭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为山西朔州,2006年申报成功。平鲁为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恭故里,在中国民间为妇孺皆知的门神。有关他的戏剧、故事广为流传。
天镇县城的北面有条南洋河,而城西北角离河仅有五至六米,每年雨季一到,南洋河洪水滚滚,波涛汹涌,大有一口将天镇县城吞掉的危险,然而,有史以来天镇城还没有过被洪水冲毁的记载。洪水为啥不冲天镇城呢?老人们传说,那是因为西北角的城墙下有个避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