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荣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采掘历史。旧时,煤矿事故极其频繁。矿工们为了祈祷平安,每逢上窑下井都要祭奠窑神,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各矿都要放工三天,设坛祭神,筑台唱戏。那么窑神是怎样形象,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冬至这一天祭奠她呢?这在境内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
阳城焙面面塑也称“焙面娃娃”,是流行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阳城面塑样式繁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生面、炸面、蒸面和焙面之分。阳城焙面面塑内容丰富,传说故事、戏曲人物乃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
怀仁的踢鼓秧歌舞,本地人叫踢鼓子,是闹元宵文娱活动中重要的传统节目。踢鼓秧歌舞的产生时间,从主角戴的毡帽推断,基本定型于元代。流传范围也有限,只在晋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十几个县流传。
油炸糕是山阴县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招待客人,以油炸糕为上等食品。这里的油炸糕面软、油香,炸出来的油糕皮脆里嫩,绵软可口,并且配以精致的豆馅、土豆馅、韭菜,更有风味。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美味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
阳城县析城山脚下的横河镇,河谷峡深,其中有一股圣水,山泉水+黑土结石是析城山黄花菜生长的优越条件。此地的黄花菜呈金黄色,花朵果肉厚,每朵长7—10厘米。因为其干净无霉,脆嫩爽口,久煮不化,深受顾客的欢迎。
大白登镇高山屯村高家制作的笙、管具有音量大、耐磨损、便于游动演奏、适应北方气侯等显著特征,很好地传承发展了中国簧片乐器的制作工艺。2013年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斋斋面花晒干,用素油炝成焦紫色调佐菜肴,其味香,不用言表。
七须黄花菜产于晋城市沁河流域的加丰镇。其优点,一是颜色鲜黄,干净整齐;二是角苞长、肉厚,粗壮肥硕;三是脆嫩清口,久煮不烂。因此加丰黄花为素食上品,深受外商欢迎,成为晋城市外贸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悠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社该行花车事故碑记》载:“天齐仁圣大帝历有年所每岁三月二十八虔备油席鼓吹大戏,旗伞花车,故事恭祝圣诞,绕村行会,相沿已久……”。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灵丘荞麦,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荞麦食味清香,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荞麦食品是直接利用荞米和荞麦面粉加工的。荞米常用来做荞米饭、荞米粥和荞麦片。荞麦粉与其它面粉一样,可制成面条、烙饼、面包、糕点、荞酥、凉粉 、血粑 和灌肠 等民间风味食品。
东方亮小米,原名“御米”,为明清两朝的“贡米”,后改名为“东方亮”小米,历史悠久。东方亮小米产自广灵,广灵小米不仅色泽鲜黄明亮、颗粒均匀圆润、绵软可口、清香甜美、富有弹性的感官特性,而且具有中等偏低的糊化温度及其维生素含量高、蒸煮评分高等优良品质。
开锅豆腐原名炸豆腐开锅,据说是宋朝名将岳飞带领将士与金兵交战,因粮草不足用锅煮豆子充饥演变而来的。到了清朝中期,开锅豆腐在大同十分盛行,民间有“炸豆腐开锅,卖不了摔锅(摔锅为大同方言,意思是把锅扔掉)”的俗语。
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