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胡琴书主要流传于枞阳沿江圩区,由瞎子算命演变而来,以二胡伴奏,用通俗易懂的枞阳俚语说唱。曲调用民族 “徵” 调式,唱词多以二二三句型,夹白夹唱非常自由,叙事抒情方便,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
枞阳各个乡镇流传的民歌,各有特点,唱法多样。北部山区多为山歌,南部圩区多为小调。同一首民歌,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枞阳民歌以枞阳方言为主,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枞阳民间婚嫁风俗是安徽省枞阳县特有的传统婚礼习俗,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仪式和活动。
“三月不吃粑,蛇咬归人家。”枞阳有三月三吃粑的习俗。“粑”与“巴”谐音,鬼节吃粑是为了“巴”住人的灵魂,不让鬼勾走了。所以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吃粑,而且还要等天完全黑透了才能点灯,大概是想人在暗处躲着,不让鬼看见。
麒麟镇作为地名,其来历也与麒麟送子的传说有关。目前全国有多处名为麒麟镇的地方,其中包括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麒麟镇。这些地名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当地居民希望借助麒麟的吉祥寓意,祈求子孙繁衍和家庭幸福。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运动。陆家湾老龙灯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公元880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
会宫镇位于枞阳县中部,东与浮山镇隔湖相对,南与官桥乡毗连。会宫镇更是文化之镇,世代文人辈出,源远流长。朱元璋“划剑分水”的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而枞阳会宫镇也就因此得名。
《浮山的传说》是许多有关浮山的传说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极具神话色彩,既有关于浮山来历的,又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浮渡和石小姐的故事。
山粉圆子烧肉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道特色美食,主要原料包括山芋粉(也称为红薯粉)和猪肉。特点是山粉圆子吸收了肉的香味,软糯爽口,而五花肉则肥而不腻,两者搭配在一起,味道鲜美,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家常菜。
望江炒饭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人们的喜爱。望江炒饭通常由颗粒分明、金光灿灿的蛋炒饭组成,再配以十几种常见的蔬菜小炒佐餐,每一口都是幸福,每一餐都很知足。望江炒饭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是一道简单快捷的家常佳肴。
望江肉蒸面是一道源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地方特色美食。这道菜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蒸面技巧而闻名。肉质酥烂,面条劲道,汤汁醇厚,味道鲜美。
望江县的豆丝是当地特色美食,以本地绿豆和早稻米为原料,制作复杂讲究。豆丝成品嫩黄可口,可煎可炒,配肉更佳。晒干后保存时间长,做汤鲜美。
小蒜粑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米粉粑,主要由小蒜、腊肉和大米粉制成。
望江县螃蟹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望江鳙鱼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望江黄鳝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合黄鳝的生长。望江县的黄鳝养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养殖黄鳝的传统。
望江中华鳖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种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望江大米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产,该地区的大米以其优质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闻名。望江县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为望江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环境。望江大米,米香浓郁,口感醇香。
望江土鸡蛋是指产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土鸡所产的鸡蛋。土鸡,又称本地鸡或走地鸡,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放养,以天然食物为主食的鸡种。由于土鸡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方式较为自然,因此其产出的鸡蛋通常被认为比普通鸡蛋更有营养价值,口感也更为鲜美。
望江风酿酱油,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酿制始于明末清初,系望江县传统名优特产。色泽鲜艳红润、体态澄清、酱香浓郁、酯香醇厚、滋味鲜美、余味厚重绵长,具有天然风化的独特风味。
望江土虾子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种特色美食,其学名为刺苦草,属于沉水草本植物。土虾子的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原糖及镁、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因此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当地,人们会将挖出的土虾子用土法爆炒,制作成美食,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是望江家常美食之一。
望江梅干菜是望江县的一种特色农产品,它是使用新鲜的梅菜经过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干货特产。梅干菜还具有久蒸不烂、易贮存保管的优点,可以作为多种菜肴的佐料,如梅菜扣肉、梅菜干蒸排骨、梅菜干煲例汤等。
武昌湖自然环境优良,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系天然养殖而成,个大体肥,肉质丰厚细嫩,是“中国十大名蟹”之一。
望江泊湖银鱼是望江县的特产之一,主要生活在泊湖中。泊湖位于望江县境内,是一个重要的淡水湖泊,生态环境良好,适合银鱼的生长。银鱼在泊湖中繁殖和生长,形成了望江泊湖银鱼这一特色水产品。
望江采茶灯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当地的采茶劳动,是农民在采茶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茶叶丰收而创作的一种舞蹈形式。望江采茶灯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手持象征茶树的道具,通过模拟采茶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茶农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
望江打鼓书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以说唱结合的表演艺术,通常由一人或多人表演,表演者边敲鼓边说唱,通过鼓点的变化和语言的韵律来讲述故事或传达情感。
挑花(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望江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江挑花的图案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花鸟、鱼虫等,也有反映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图案。这些图案寓意吉祥,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望江县的莲湘舞是一种流传于该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其使用的道具而得名。莲湘舞的表演者手持一种特制的竹竿,这种竹竿长约三尺,比拇指略粗,两端刻有槽子,并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排列,两端系有红绸带或铜铃。
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但让后人能真正记住雷池的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了那句流传千百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望江县被誉为“三孝之乡”,这里的“三孝”指的是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孟宗哭笋、仲源泣墓和王祥卧冰。这三个故事均出自《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典型例子。
黄梅戏“龙腔”起源于望江县,亲切易懂,音乐不光是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青阳腔、徽调,还揉进了望江本地的哭丧调和民歌,唱腔优美动人,少高亢艰涩之音,板式节奏灵活,行腔婉转舒缓,朴实无华。代表剧目《描药方》、《相知吟》等。
龙眠春翠是桐城茶的一种,和桐城小花同一产地,属绿茶类。属皖西兰花茶品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水芹即水芹菜,是桐城的普通蔬菜,各地农村均有种植。然而桐城城关的四水桥芹菜却以四季滴翠、根似龙须、茎如玉簪、清香脆嫩、味道鲜醇而独具一格,成为人人爱吃、四季皆吃的一道特色大众菜,同时又是一道名菜。
桐城丰糕,桐城名优传统糕点,丰糕质地松软,味鲜醇美,甜而不腻,回味留香。
桐城气候温和,河流均匀分布,水土条件优越,宜于种植水稻,素称鱼米之乡。青草香大米,色白整齐,晶莹剔透,进嘴清香,松软爽口,倍受消费者青睐。
桐城小花是一种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它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闻名。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泽翠绿、形似兰花;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匀绿明。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色翠汤清、兰香甜韵”。
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桐城极有特色、现已驰誉省内外的一道名吃。烹制的山珍海味、鱼肉蔬菜等原料,以烧、焖、炖、煨、氽、溜、蒸等手法,分别制成各类汤羹形式的菜肴。由于制时注意火候大小徐疾以及调味配料适当等各个方面要素,烹制出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琥珀糕又名琥珀贡糕,为桐城传统副食品名产品。主要原料是本地生长的山楂。桐城人历来用熟果去皮核蒸烂和糖霜拌在一起做山楂糕。
桐城炆蛋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一种以新鲜鸡蛋用花椒、五香等为佐料,用文火卤制出的家常食品。剥壳炆蛋,光洁晶润,香气扑鼻,观之如玉,入口味佳,回味无穷。
孔城米饺,是桐城传统美食名点。饺子本以面粉制作,而孔城米饺则以米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作,在食用上具有鲜嫩味美的特色,故被视为颇有影响的民间名食。来桐城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无不为能品尝到“孔城米饺”而感到有幸。
桐城市孔城镇一带生产排面的历史已有二百余年,故名孔城排面。排面与米面原料相同,制作工艺相近,故两者属于同一种类型面条。米面窄扁条形,绵软可口,味美鲜醇。
桐城切面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桐城切面通常口感劲道,爽滑可口。
桐城山芋粉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特色农产品,由当地盛产的山芋(红薯)加工而成。山芋粉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制作传统,常作为炒菜时的调料,也可以作为主料与其它菜肴搭配。
米坯子,又称冻米,冻米坯子,一种用糯米蒸煮加工出的米,为桐城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米坯子炒成炒米,香脆爽口,味美纯正,吃法多样,又能久贮,故受百姓青睐,不仅长留着自家吃,还往往把它当作礼品赠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
桐城野茶油是指产自安徽省桐城市的野生茶油,它是从野生油茶树的种子中提取的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桐城野茶油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而闻名,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麦鱼,产于桐城沿湖一带水域之中, 形体及大小皆如麦粒,又于每年麦熟季节捕捞,故称麦鱼。麦鱼产量极小,且捕捞季节短暂,故物以稀为贵。可晒干储存,与鸡蛋或豆腐混合烹调,其味极佳。
桐城蘘荷是指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蘘荷品种。蘘荷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属于姜科姜属,其根、茎、花、叶均可用于药用,具有活血调经、祛痰止咳、解毒消肿、消积健胃、温中理气等功效。蘘荷在自然界中生命力极强,基本上无病虫害,无需使用农药。
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桐城生产秋石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对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
大关孟河茶干是一种源自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的传统食品,由方氏祖辈方子贤于民国时期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料选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工艺沿用古法,手工研磨,手工沥浆,二道熟制,传统压榨精制而成。口感质地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桐城老酒米香型白酒又叫桐城米酒、老粮食酒,是以大米为酿酒主要原料,特点是米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口感香甜醇厚,具有“清、甜、爽、净”的特点。
桐城市鲟鱼镇是长江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渔业资源丰富,鱼饺,就是鲟鱼镇最具特色的一道美食。鱼饺制作工艺复杂,对食材和厨艺要求都很高,必须选择上等的黑鱼。鱼饺形美味鲜,是桐城市特色饮食名片之一,展现浓浓水乡风情,深受大众喜爱。
西乡花椒鸡是桐城市青草镇的一道地方名菜,旧时只有家中来了最贵重的客人才上这道菜。花椒鸡味道麻辣咸香,鸡肉嫩,味浓香,带有花椒麻辣,有跌打骨折调理、活血化瘀调理和高血压调理的作用。
方记秘制草本熏蒸肉是源自安徽省桐城的一种传统美食,是桐城“桂林方”家族中六房一道家传菜。其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方记秘制草本熏蒸肉的成品色泽金黄,肉质鲜嫩多汁,余味悠长。
桐城蒿子粑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桐城自古三月三必吃蒿子耙,“蒿烃能粑魂”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
秋月龙舟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瓦屑坝移民。每年端午节前后,秋月龙舟会举行祭拜祈福和龙舟竞技表演。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龙山吴氏龙灯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现在双港镇“龙山村”以前叫“双龙村”,此地有两条老龙,又称“双龙会”,一条为黄氏老龙,一条为吴氏老龙,遵照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每逢喜事或春节前后,老百姓自发组织,扎灯舞龙,那时候舞龙现场双龙齐舞,热闹非凡。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月山制陶技艺源于清代同治年间,月山制陶技艺有着一套完整的材料加工及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产品以民用传统生活用具为主,有水缸、酒缸、泡菜缸、花盆花钵、花缸、油壶、油团、咸菜团、寿缸寿钵等民用器具,外形精美,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