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
阳高县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的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原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阳高县吴争道乐班的道教音乐《六大套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阳高县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氏恒山道乐历史悠久,名扬海外,应邀远赴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进行演出。恒山道乐旋律优美动听,风格清雅独特,演奏跌宕起伏,自成流派,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
北水芦小曲这支民间小曲来源于光绪年间,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当时起名叫“蹦蹦戏”,后来改为民间小曲。北水芦小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其乐名较短,曲调优雅,舒缓有致,多以251或364为尾句,且多重复演唱,并多见咋、呀、哼、嗨等虚字连结。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止于1978 年漳卫南运河断流。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齐河黄河号子是齐河沿黄一带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齐河县位于黄河岸边,独特的地理与历史环境,对于齐河民间音乐“黄河号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几百年来传唱不衰。
笙管乐一般由管子、笙、笛子、云锣等乐器组合而成,同时配以鼓、铙、锣等打击乐器。主奏乐器管子,古代称为“筚篥”,属双簧气鸣乐器,多以木制,上开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以质硬的芦苇制成双簧哨子,常以更换大小哨子的方法调定音高。
“京都北韵禅乐”2009年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禅乐即“梵呗”,是佛教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溯源到隋唐燕乐。禅乐包括赞(佛教仪轨中表现崇拜赞美的歌调)、偈(总结或讲述佛教教义理论或佛教事迹的歌调)及法事歌曲等。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
半截河老道会音乐属道教音乐,据传有200多年的历史。
通州官夯号起源于北京皇家工地,后流传与通州马驹桥部分村落的一种土工劳动号子,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土工工人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它与土工劳动紧相伴随。
京西地区山脉绵延,古有“大西山”之称。“西山秃,大都出”是一句流传了700余年的民谣,高度概括了元代建立都城时西山林木遭到大量砍伐的情景。永定河流经此地,提供了便利的水利资源。“永定河,水流长,卢沟桥北是家乡。家乡历史真悠久,村名就叫衙门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
平谷区抗日歌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平谷地域流行的,通过口头传播的民歌、民谣。歌词简单、质朴,具有平谷土语化、口语化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