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民俗类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不仅承袭了传统文化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因“板凳花灯龙”组织难度大,并非每年都举行,从1987年恢复舞龙活动以来,西埔村共进行了七次大型的千人共舞板凳花灯龙民俗活动。距离最近的一次舞龙也已是阔别了7年,看到如此壮观的游龙场景,令现场数万名游客大饱眼福,赞叹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漳平市新桥镇西埔村这片跨越千年历史的土地上,用最古老的方法做“板凳龙”,用最古朴的方式迎新春,这种独具奇俗的民间艺术,汇聚了流淌数百年的情感和思绪。“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板凳龙”又叫“花灯龙”“彩灯龙”,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
“板凳龙”的制作仍延续几百年前的做法,整条龙全部使用木板、竹子、仙纸、浆糊等最古老的方法做成。由于龙头要随着龙珠上下左右舞动,三节龙头由大绳相连。150节龙身是用木樨相连,形成完整的板凳龙。龙长300多米,重6吨多,舞龙时每节要6至12人,加上龙头、龙尾以及敲锣打鼓等,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每年制作的“板凳龙”一般舞三次,分别是正月初四晚上、正月初七晚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第三次的闹元宵最为热闹,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扶老携幼前来观灯赏龙。
2024年新桥(西埔)花灯龙龙身超100节,总长约300米。尊容华贵、英姿飒爽的龙头和龙尾,灯火摇曳、绚丽多彩的龙身,千人共舞、宏大壮观的“花灯龙”,以其独特的伟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将给观赏者带来别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触动。
2024年新桥(西埔)舞龙活动定于2月2日(农历腊月廿三,周五)、2月14日(正月初五,周三)、2月24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周六)晚举办。
视频引自:福见游老六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