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第一代手艺人刘翔向其岳父学习制作红薯粉条,挑担进京靠卖粉条维持生计。其子刘志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红薯粉条制作技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代,刘志国参与抗战,并为蓟遵兴联合县书记林皋(《蓟县志》记载)及其带领的抗日队伍提供红薯淀粉糊、红薯粉条及其他淀粉制品用来充饥。后来刘志国被任命为蓟遵兴抗日四区区长(《遵化县志》记载),全身心投入抗战,将其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传于长子刘春。时值供销社、生产队年代,红薯丰收后不好贮存,刘春就教授周官屯村及周边村民制作手工粉条、粉皮、粉坨。刘春之子刘长河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对粉条制作技艺了如指掌,他制作的粉条主要用于分发、赠予亲朋好友以及自家食用,并没有以此为生。刘长河的儿子刘军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一起制作粉条,学会了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并加以创新,用红薯、豌豆、绿豆、淀粉按一定比例生产制作出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的红薯豆类粉条,深受大众一致好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受到多家电视台专访和各类展销推介活动邀请,粉条走俏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
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历经几代人传承发展、完善创新,总结出21道制作工序,其中淀粉制作9道工序,粉条制作12道工序。传统技艺“抓、提、看三大手法、八字揉面法和晾晒工艺”是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独特之处。蓟州区人民在结婚、乔迁、逢年过节时,有互相馈赠“粉条”(寓意“生活顺溜”)的民俗。刘氏粉条纯手工制作,品质有保证,深受老百姓喜爱。同时,刘氏粉条制作技艺秉承家训:“刘本味 不妄加”(保留食材本身具有的味道,在制作过程中不任意妄为,不胡乱添加)体现了蓟州人民淳朴、憨厚、务实精神和传统美德。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1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