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是地方民间的一个特色文化,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以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为主要传承方式,历经了宋代的萌芽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兴盛期,延续至今。主要生产内河农用船,运输船、捕鱼船等,现又生产旅游观光船等。
燕子街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百年前,一对燕子飞到喻口古镇,在薛老汉屋里衔泥筑巢。与老汉相伴融洽。
五渚坊香会在每年正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分大小年)“动会”,农历二月初八“落会”。历时11—12天,有“动会、敬拜、讨喜、唱戏、落会”等内容。
高跷龙舞,是一种将踩高跷与龙灯舞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就是踩着高跷舞龙。它既有踩高晓的惊险,又有舞龙灯的热烈,既讲究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街巷巡游,又可以于空地表演。
白驹桂森果子精选优质白糯米、绵白糖和各种原材料,经过淘米、泡米、爽米、打粉、制浆饼、冲浆、揉面开条、切坯、滴粉、油炸、沥干、熬糖浆、拌糖、自然冷却等十多道工序层层把关,才能做出口感纯粹的果子。
箍桶技艺是木匠行业的分支,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锯子、刨子、凿子、斧子、角尺、锤子、墨斗等工具,加工圆形木制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因其所加工的制品为圆形,箍桶匠人又被称为“圆木匠”。
荞麦扁团,江苏著名的传统小吃,是泰兴城乡老少喜爱的食品。黄泥置成的鼓形土炉,上面放着一个平板铁锅。扁团是用豆油煎熬的,离老远都能闻见那浓浓的香味。其中的馅料大都为青菜、白菜、菠菜、芹菜或秧草以及猪油渣等。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10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
豆丹,学名叫豆虫,它体形优美,与蚕相似。成虫时长约5公分,嫩绿色,头部色较深,尾部有尾角。豆丹虽然是大豆的天敌,但是它的肉浆却无毒无害,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豆丹皮经食油炸后,喷脆松香,口味极佳。
圆帮樱桃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王集乡元帮村的特产。灌云圆帮樱桃红如玛瑙,黄如凝脂,色泽鲜艳、晶莹美丽而且营养特别丰富。
赣榆有万亩板栗,是连云港市板栗之乡,“黑林牌”黑林板栗以个体大、肉糯、甜香可口、耐储存、便于携带而闻名,属纯天然无公害农产品,是馈赠朋友的礼品之一。
洲八样是仪征的特色美食,是八种野菜,这些野菜沿途江滩生长,包括芦蒿、芦笋、野茭白、马兰头、洲芹菜、鲢鱼苔、柴菌和地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