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老酒酿造历史悠久。史载唐太宗东征,击鼓之前饮玉田老酒,得胜后封玉田老酒为御酒;辽金时代驰名北方,谓之“圣水”;明清时期酒香鼎盛,畅销华北。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延庆区蒙镶工艺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其工艺十分复杂,以金属錾刻和金属焊工为主,每件成品经过设计、造型、铸模、库活、錾活、馏金、镶嵌、作旧等多道工序制成。
东台真丝地毯织造技艺可追溯至汉唐时期,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为原料,通过传统的打结方法编织而成。真丝地毯织造技艺繁复,需要经过绘图、染线、挂经、编织、平剪、挽穗等数十道工序,每件成品从设计到完工需要8-10个月的时间。
“晋州赵氏剪纸”是中国剪纸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流派
丹阳精细木作技艺源于光绪年间王鹤年创办的“上珍堂”精细木作工坊,历经四代人传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痘姆陶器是中国安徽省潜山市痘姆乡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潜山制陶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薛家岗文化时期,有2000多件出土陶器可佐证。新中国成立后制陶业达到鼎盛,从业者数万人,周边十里八乡老百姓家中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
箍桶技艺是木匠行业的分支,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锯子、刨子、凿子、斧子、角尺、锤子、墨斗等工具,加工圆形木制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因其所加工的制品为圆形,箍桶匠人又被称为“圆木匠”。
古建青砖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李氏书画装裱,系李家世代相传,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期形成了独有的装裱风格,有书画装裱修复作坊。
拉大网是广西京族人民从事海洋捕捞中最常见的一种浅海作业方式,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的地方。
汀州客家酿酒技艺是长汀失传百年的古老技艺之一,它洒色清亮,乳白中呈鹅黄色,酒香如桂馥、酒味幽郁甘甜、顺口。酒精度低,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
传统皮活制作技艺是延庆地区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手工技艺,它的内涵广泛,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毛皮制品。
北海的木船制造工艺历史悠久,在北海市铁山港区、银海区、海城区以及合浦县都有分布。是我国古代南海航线的一种重要船型,一直沿用至今。
“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起初以民用本料流砂和涂砂工艺的生活器皿、文房用品为主,随着历史发展和广大群众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刻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寿字瓦》等弧形艺术陶瓦。
虎头鞋帽制作历史已有近七百余年了,经过传统的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各种富含想像力的刺绣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五桂山土沉香生产与制作技艺源于唐代,历史久远,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区的桂南村,三乡镇乌合村、乌石村一带。五桂山土沉香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繁育、栽培、结香、采香、制作等工序。
“九厅十八井”为闽西客家富裕家庭的典型民居样式。“九厅十八井”的显著特征一是面积大,一般在数千平方米上下;二是左右对称布局;三是以木结构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面积较大的“九厅十八井”内往往有水塘,以作救火水源。
隆德花灯以传统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中国元宵花灯一脉相承,其造型古朴大气,内容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充满了浓郁的北方特色。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汀州客家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椽、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皇家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皇家传统金银细工技法,以金银为主要材料,辅以珠宝玉石等配饰,经过捶揲、錾刻、镂空、累丝、镶嵌、焊接、打磨等数道工序手工完成
葫芦造型美观,从明朝起就已出现葫芦工艺品,到清朝时出现的“刻制葫芦”和“范制压花葫芦”成为朝廷供品,随着时代进步,又出现烫画葫芦和雕刻葫芦,拼雕葫芦。任德斌是临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立了葫芦雕刻工作室,代表性作品有《梅兰竹菊》《四大国粹》《福禄寿喜》等。
扬中青铜铸造历史悠久,其特点是青铜上工艺图案清晰逼真,精细优美,造型舒展流畅,沉稳庄严。产品畅销十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
柳条编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用柳条编制的篮、筐等生活用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宋年代,柳编工艺愈加成熟。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渐成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广为流传。
浚县万福虎,又叫布老虎,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万福虎又分三个系列,即画虎、剪贴虎、绣虎。
雕漆工艺是将绘画、雕刻和漆饰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
建平蜡染传承历史久远,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色彩明快,线条流畅。随着纺织、印染技术的迅速腾飞,蜡染这种民间工艺渐渐被遗忘,只有极少数人作为爱好保留下来。
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有一个观赏价值。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高港宫灯制作技艺已有近200年历史了。高港宫灯古色古香、造型美观、工艺精制、规格齐全、安装简便,适用于庙宇、宾馆、酒店、公园、别墅、会堂、大厅和仿古建筑等场所。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兴化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形成了百里水乡铜器的一大特色。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花扦等;二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炉、脚炉、茶壶、汤壶、酒壶、面盆、铃铛、火锅、箱角、门圈等。
汀州牌匾楹联制作技艺,其历史可能要追塑至秦汉以前,那时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进一步发展为在门上张挂门神,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联,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楹联。
万全区有的妇女善刺绣,在枕头罩、电视罩、被罩等物件上,刺绣花鸟风景画。有的自用,有的作为商品,上市出售。
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岳西油坊榨制技艺沿用了千年来三大工序:石磨碾筛、木甑受蒸、木榨取油。建国初期全县约有90个油坊,为当时民众生活用植物油的主要制作场所。现已基本绝迹。
嘉峪关芨芨草编扎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技艺,其原料为生长在嘉峪关地区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
定州缂丝,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武清景泰蓝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清末,生产工艺复杂,要多人合作经过108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完成。
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民间称为灯色。据清初康熙《南海县志》载:“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佛山灯笼行名称为“通明行”。
高港区传统绳带编织始于清代中后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制成了多型号高强精密吊绳,可用于吊装飞机部件、雷达、导弹、卫星,为航天、航空、机电、冶金、船舶等大型企业配套吊装产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古老技艺在桐城恢复生产,与铜器相结合,铜胎大漆器应运而生。铜胎大漆器制作繁杂,需经过打底、做纹理、上金粉、刷尾漆、打磨、晾晒、推光、镀金多道程序,成品光亮如镜,绚丽多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故宽城剪纸也称“关外满族剪纸”。
青布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里下河地区兴化一带。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春节期间,会扎制糊裱的张家口市万全区手艺人,扎制糊裱灯笼,到广场展示。白菜灯、西瓜灯、龙灯、鱼灯、虾灯、鸟灯、走马灯、龙船灯、五角星灯等,千姿百态,不胜枚举,精巧绝伦,美不胜收。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北部,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占据滨海新区北部主体面积),隶属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
建平女红主要包括刺绣、布艺、绳结编织三大类。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是观赏与实用并存的工艺美术形式,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内容多寓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之意。
兴化锡匠历来所制作的各种祭器、酒器、茶具、酒龙、消防水龙头部件以及各种庙会仪仗等锡器艺术品流布全国各地,有许多被民间爱好者和博物馆收藏。
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蒋氏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为本地区文化艺术所需应运而生,装裱修复分为去污、揭画心、修补画心和全色四个步骤。
山庄老酒酿造技艺是2019年经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
建平剪纸流行于辽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玉器,从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来看,与建平剪纸颇有相似之处,隐隐显示出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延庆区古建筑彩画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一种装饰艺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既有保护木材之实用功能,也传递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内涵。
产于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等十几个乡镇,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纸篓等。
溱东古砖古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生产始于汉代,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清初,已有100多年的生产传承历史,近代主要传承于李氏家族,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戴窑砖瓦雕刻,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数百年来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孕育出手艺高超匠人、雕刻精美绝伦艺术品。
靖江竹编产品在于选材严格,做工精良,工艺精湛。从原来的竹背篓、竹匾等农具发展为如今的竹包、竹花瓶、花篮、果盘、餐具等旅游产品。靖江竹编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了靖江人馈赠亲友、外地来访者和外国客商的优选礼品。
宽城本地域制作的蓝印花布使用原始料为“家织布”俗称为“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