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传说是安徽省固镇县垓下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项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史册中的壮丽一页。2010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垓下独杆轿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属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垓下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垓下舞龙已有约六百年的历史。舞龙,民间又称为玩龙、耍龙或龙灯,是一项集体表演节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播的表演艺术。
旱船是固镇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舞蹈,它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记录了地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愿望及和谐欢乐的气氛。
董庙花车是安徽省固镇县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董庙花车表演形式多样,源于生活,贴近群众,流行于民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歌舞。
安徽省固镇县的董庙狮子舞又称舞狮,民间多称为玩狮子、耍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据说最早由西域传入,至唐代,已发展成为上百人表演的大型集体歌舞,进入宫廷表演。此后,流行民间,深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是固镇县刘集镇传统舞蹈,是蚌埠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画以鬼脸。扑打相摔,以示鬼邪远离,人们平安之意。
仲兴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仲兴乡皮影戏表演内容主要有:《西游记》(唐僧取经)、《东游记》(八仙过海)、《南游记》(华光偷桃救母)、《北游记》(四海龙王聚会)等几个剧目。
岳西县的砂锅剥皮菇汤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剥皮菇是岳西县的一种特产,被誉为“蘑菇之王”,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岳西县砂锅剥皮菇汤的特点是汤汁醇厚,菇体鲜嫩,营养丰富。
岳西县腌菜煨豆腐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菜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豆腐和腌菜,通过精心的烹饪工艺,使得豆腐吸收了腌菜的酸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自古盛产小河鱼。乡村辣椒炒河鱼是岳西县常见的农家菜,味道鲜美、香辣脆嫩,味道鲜而不腥。河鱼营养价值高,是补钙和其他维量元素的菜中上品。
岳西高山茭白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以施农家肥为主的耕作方式,茭白嫩如脂、鲜如笋、白如雪,自带田野芬芳。红椒红,青椒青,口感鲜脆香甜,营养丰富。
岳西黑猪红烧肉是一道以岳西黑猪肉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其肉质细嫩、筋道,红烧后香味浓郁、味美鲜香,是岳西县农家待客宴请必备大菜。
岳西土豚鸭,是一种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家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硒元素。土豚鸭汤肉质鲜嫩、油而不腻,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的作用。
岳西县的石耳老鸡汤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菜肴,这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岳西县的一大美食名片。
岳西芝麻糖是岳西县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岳西人习惯叫它麻切糖,它主料只有简单的芝麻、糖以及炮米,这样做出来的芝麻糖香甜酥脆、美味可口、老少皆宜。
岳西锅粑汤是安徽省岳西县的一种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锅粑汤的口感独特,汤水洁白如乳,锅粑焦黄松软。尝一口,鲜美;品一口,甘甜;咂一口,醇厚。
“岳西八大碗”,碗碗象征吉祥如意、福寿绵长。传统的岳西八大碗最主要的几道菜是豆腐做成的,也就是豆腐水碗席。豆腐席一般有十一道菜,其中主菜八道,也称“八大碗”。即:银鱼、虾米、鸡、鱼、肉、圆、猪肚、心肺。另加粉丝、四碟咸菜,又叫吃饭菜。
岳西黑猪是安徽省岳西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岳西黑猪以其肉质细嫩、含水量少、脂肪洁白且有光泽而著称。其肌肉色泽鲜红,肌内脂肪丰富,大理石纹明显,具有肉红、膘白、骨细、髓满、花缇等显著特点。
岳西茭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以施农家肥为主的耕作方式,其产品个大、色白、脆嫩,口感极佳,入口有香甜味,是城市居民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岳西手工挂面历史悠久,是民间美食。因“挂”有牵挂、挂念的意思,也成为逢年过节走戚访友的赠送佳品。手工挂面具有“白、细、韧、筋、香”等特点。因味道爽滑细腻,营养丰富,被本地人称为“长寿面”、“相亲面”、“月子面”等。
岳西豆粑是本地广受欢迎的一种美食,原材料为绿豆,红豆,豌豆,黄豆等多种豆类掺和着大米,荞麦等。
岳西翠兰茶是安徽省岳西县特产,属绿茶类特种烘青茶。“岳西翠兰”感官品质优异,芽叶肥壮、翠绿鲜润、汤色绿亮,滋味鲜醇甘爽、香气清香带兰、叶底嫩匀绿亮。
黄茶是岳西县的一种特色茶叶,是轻微发酵茶,属于黄茶类,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岳西黄茶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香气浓郁、滋味鲜爽的特点而闻名。
茯苓为常用中药,名列安徽四大名药。岳西县是全国六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产。
岳西油坊榨制技艺沿用了千年来三大工序:石磨碾筛、木甑受蒸、木榨取油。建国初期全县约有90个油坊,为当时民众生活用植物油的主要制作场所。现已基本绝迹。
岳西县全境都有制作粉丝习俗,但以中关乡粉丝最为出名。中关乡是岳西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制作粉丝的绿豆、红薯等农产品原料充足,有漏粉丝和推粉丝两种制作方式。
神仙杈豆腐是岳西较有特色的时令菜肴,它以山区特有的腐婢树叶特制而成的,因其季节性强、量少而尽显珍贵。是岳西老百姓只能在夏季品尝到的食品。
店前麻饼产自岳西县店前镇司空山下的麻滩河畔,成为麻滩河街昌盛时期的特产和繁荣象征,也是只有在中秋、春节期间才会制作的传统食品。
霜果是岳西县一种传统食品,为春节待客的茶点美食,其色黄白如玉似经霜的果实,故称其为霜果。在岳西县以白帽镇的霜果名声最响。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因流传岳西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定名。它源于明代青阳腔,明末清初传入岳西,至今有三百年的兴衰历史。岳西高腔有舞台表演、围鼓坐唱、民俗活动演唱等形式,现存剧目、音乐遗产丰厚,且具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岳西桑皮纸,安徽省岳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不腐不蠹。
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是岳西县民间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形式,清代店前、白帽地区即有流传。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
岳西狮舞,又称“玩狮子”、“戏狮子”。狮舞作为吉祥象征,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在灯会中要行“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在“大场”中表演。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
司空山的故事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岳西民间流传,后经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至今。岳西县境内,尤其是店前、冶溪、白帽等乡镇流传的司空山故事甚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岳西木雕是指岳西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雕刻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弹腔,又称“弹戏”,即老徽调。明末清初在以怀宁县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其主要声腔一梆子腔,高拨子,西皮,二黄的音乐资料均有积累。
岳西采茶调曲调优美,其结构完整,曲调优美缠绵,柔和细腻,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在岳西县境内流传广泛,历史悠久。
《春富贵》是岳西县姚河乡流传久远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运用锣鼓与唢呐齐奏、间奏等多种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欢乐喜庆的气氛,表达人人欢乐、天下皆春的主题,为民间喜庆活动的常用曲目。
“二扬子”是原霍山南乡(今黄尾、头陀、青天、包家等地)对早期庐剧的称谓。清后期上述地域均有小型班社活动,建国后组建有业余剧团,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是庐剧的初期艺术形态。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
“戏五猖”是岳西县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文化,寓意抑恶扬善,为善则昌。岳西戏五猖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进行,旨在祈求平安、驱邪避灾,并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
灯彩,是一种用篾条扎成花灯骨架,再用彩纸裱糊成形、描绘上色的用于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品。岳西灯彩历史源远流长,制作技艺涉及竹编、绘画、剪刻纸等门类。
岳西歌谣由人民口头创作、传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或短小或宏大,贴近群众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
岳西锣鼓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分为民间打击乐和吹打乐,代表性民间器乐《十番锣鼓》,含《闹元宵》、《踩莲船》、《倒脱靴》、《七点头》、《双凤朝阳》等单曲,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岳西盛产竹子,资源遍及全县,竹子质地坚韧,纤维细长,富有弹性,适于制作竹编工艺品和竹器家具。岳西竹器加工技艺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技艺,它起源于安徽省岳西县。
山粉圆子烧肉是枞阳的一道地方特色私房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脆可口。山粉圆子烧肉色黑香甜,柔韧筋道,最大特色在于利用山粉把肉的香味和油腻都吸进去,这样虽然饱含肉香,却不油腻。晶莹剔透的圆子,让人视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满足,回味无穷。
黑猪捶肉汤是枞阳本地一道家常菜肴,主食材选用枞阳黑猪肉。其肉质肥嫩皮薄、五花七层、色泽鲜艳,汤沸肉烂、味醇美。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枞阳鱼圆子是安徽省枞阳县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著称。鱼圆子主要使用草鱼或白鲢鱼作为主料,通过精细的加工和烹饪,制成圆形的小丸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
枞阳美味小杂鱼是一道以当地新鲜小杂鱼为主料的地方特色菜肴。小杂鱼指的是体型较小的多种鱼类,这些鱼通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枞阳县白荡湖之滨的项铺镇豆制品历史悠久,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由最初的豆腐、千张、茶干发展到后来的生腐、素鸡和臭干子等近10个,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颇有名气。
鸡汤排子面,是枞阳县义津镇特有的美食,当地人称之为“米面”。其生产工艺为民间秘制,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经历发酵、磨浆、蒸煮、舂泥、压圆杆条、盘长方形、晒干等步骤。排子面放入清香浓郁的鸡汤中,充分吸收鸡汤的鲜美和营养,是滋补的美味佳肴。
菱角米烧肉是一道结合了菱角和五花肉的特色菜肴,菱角米的加入使得这道菜在口感和营养上都更加丰富。菱角米烧肉的特点是五花肉肥而不腻,菱角米吸收了肉汁的香味,口感粉糯,整道菜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香烹毛花鱼是一道以毛花鱼为主要食材的菜肴,毛花鱼是枞阳地区的一种淡水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枞阳三炆汤,味道清香鲜美,营养滋补,被枞阳本地人作为冬季进补的佳品。枞阳三炆汤的特点是汤汁醇厚,口感鲜美,营养丰富。鸡肉、猪肚和墨鱼的搭配既考虑了口感的多样性,也考虑了营养的均衡性。
杨湾挂面为枞阳传统特产,纯手工制作。杨湾挂面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就了今天杨湾挂面的制作技艺。采用当地优质面粉、食用油、精盐、山泉水等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面条细若游丝,吃起来爽而不腻、滑而不糊、易于消化。
东乡攘乌鱼就是一道具有枞阳特色的菜肴,是枞阳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乌鱼肉质细嫩,是枞阳地区常见的鱼类之一。
汤沟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诞生于乾隆年间汤沟街上的锦纶茶干,颜色酱红,光洁鲜亮,质地硬实细腻,具有韧性,对折不断,撕开有细纹等特性,进口香醇,回味绵长,千回百转,传为品茶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