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十二圩,是清朝淮盐汇集转运的重镇,被称为“食盐之都”。十二圩五香茶干是江苏省仪征市的特产。
十二圩五香茶干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茶干之王”。
“五香茶干、十二圩五香茶干……”听到这拉长声音的叫卖声,想必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都很熟悉。这些卖十二圩茶干的商贩,经常出没在电影院门口、景区门口、公交车、长途汽车或渡船上。
江边古镇十二圩,隶属仪征,是清朝淮盐汇集转运的重镇,有“食盐之都”的美誉。浓郁酱色、入口清香的十二圩五香茶干,旧时最出名的要属当地“窦天昌”茶干酱园店生产的。窦氏祖籍安徽巢县,祖上做茶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到了清中晚期,窦德柔兄弟离开家乡,到刚开埠不久的十二圩讨生活,用祖传的手艺做五香茶干,茶干选用优质黄豆,从选豆开始,经过17道工序制作完成,做成的茶干表面呈酱紫色,略微泛红,油光润泽,初咬鲜美异常,细嚼满口留香,韧性十足。清光绪年间,不大的十二圩古镇做茶干生意的铺子,竟多达二十一家,日产茶干上万斤。窦家“天昌茶干”好吃的名声,随着长江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遍沿江各省,甚至在沪宁、浦口线火车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轮上,均有十二圩茶干出售,也被当作土特产馈赠亲友。
现如今,当年窦家的后人及徒弟,使得十二圩五香茶干的技艺传承了下来,且成为品牌,作为一种休闲零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它相比于流水线的茶干来说,多了份真材实料的口感和文化底蕴的香味,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来
出产五香茶干的江边古镇十二圩,隶属仪征,是清朝淮盐汇集转运的重镇,被称为“食盐之都”。 十二圩五香茶干原本是当地“窦天昌”茶干酱园店生产的,兴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十二圩的五香茶干与高邮界首、当涂采石两地的茶干,并称长江下游“三大香干”。后来,十二圩茶干在竞争中精益求精,质量不断提高,销路远至上海、武汉、徐州、蚌埠等地。在沪宁、浦口线火车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轮上,均有十二圩茶干出售。凡在十二圩集散的盐船上的商人,也往往会携带茶干,既作为馈赠亲友的土特产品,又可作为途中的消闲食品。
十二圩茶干赢得“干王”之美称,是有历史渊源的。清光绪年间,十二圩窦天昌、中和兴二店茶干与高邮界首、当涂采石两地茶干被为沿江三大名干。后来,窦天昌茶干在竞争中精益求精,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战胜了本地同行中和兴,而且北压界首,历超采石,销路远至上海、武汉、徐州、蚌埠等地。在沪宁、浦口线火车上,在沿江各大小客轮上,均有十二圩窦天昌茶干出售。凡在十二圩集散的盐船上的商人,往往会携带千百块茶干,既作馈赠亲友之上品,又为途中佐餐之佳肴。镇江、南京、仪征、扬州一带的农民家中,十二圩五香茶干乃席上常备之珍馐。
制作
十二圩五香茶干在制作上,主要抓住“选料精良,制作严谨”八字。一是讲究外形美观。每块干子大小一致,厚薄相同,无斜角缺角,茶干中心,印有圆形突出的阳文“天昌茶干”字样。二是要求质地优良。干子柔嫩有度,经手搓卷后放开,复原如故,不裂不破;表面呈酱紫色略泛红颜,油光湿润;冬季能久存,夏季自然放置可达4——5天,其质不变,其味如常;成品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
工艺
1、用木齿耙不断搅拌,至漂尽豆皮为止。否则,出浆虽多,但影响口味质量。
4、磨浆。以前,手工操作采用细齿大石磨,用牲口拉磨,节奏均匀,细水长流,能将粒粒豆充分磨细,使豆浆外溢,提高浆质浓度。采用半机械化,操作简单,效率高,质量不减当年。
5、煮浆。浆水下锅,以芦柴拌稻糠作燃料,火势稳而不猛,大而不烈,可随时调节火势。煮浆沸时不可焦底,否则口味变差,也不可挑制豆腐皮,否则影响茶干质量。
6、点浆。在豆浆烧开后,用勺子不断地在豆浆中搅拌。淋石膏水或盐卤点浆,使蛋白质变性凝固成豆腐脑状。
7、上榨。包扎四角见方,份量确准无误,锡块商标印记放在正中,板板整齐,层层叠到架位上榨。独木龙头杠榨循序下压,分段加塞。不怕费时费事,不要急于求成,才能达到搓卷不破不裂的地步。
8、煨煮。将压好的原干生坯再次下锅,用甜稀、焦色、酱油、冰糖、五香、笋干、茶叶等制成的汤汁煮沸,待茶干入味,停火浸泡约两小时,然后起锅稍晾,淋小麻油,拌匀即成。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供应商
还未有供应商?- 是
- 不是
-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