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谷米又称黑珍珠米,以状元薯的淀粉为原料制作而成。是合浦乾江的传统食品,煮熟的黑谷米加糖即成沙谷米糖水,亦可加入牛奶,茶等制成珍珠奶茶,视季节可冷、热食用,口感爽脆润滑,是一道具有浓郁的北海地方风味小食。
合浦金花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特产,逐渐也成为了合浦一张闪耀世界的文化名片。2016年,合浦金花茶种植户1000户,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茶族皇后”。
“浦康牌花生油”是合浦知名的花生油品牌,历来以品质纯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著称,是合浦名牌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合浦豇豆为当地的特产,种植面积广超过17万亩,合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豇豆之乡”。产豇豆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钙元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外形美观、口感脆嫩、品质上乘。
香山鸡嘴荔枝是广西稀优荔枝品种之一,因果核形似鸡嘴而得名,素有“一尝鸡嘴荔,不食天下果”之美誉。香山鸡嘴荔枝原产于广西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马拉坡,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合浦文蛤肉色玉白,肉嫩味鲜,口感爽滑。合浦县是我国著名的文蛤产地之一,这里地处北部湾,具有海域污染少、海湾地势平缓、海水盐度低等优越条件,所出产的文蛤比许多海区的品质略好。文蛤养殖有近十万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
南流江玉石既可以作为奇石观赏,也可以精雕细琢成饰品佩戴,集科普、观赏、装饰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奇石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贝雕画是以贝壳、海螺为原料,经雕磨、堆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题材分人物、花鸟及山水三大类。产品有15种规格、1600余品种。以花卉贝雕为最佳,如牡丹、月季、龙菊及芙蓉等。
合浦木雕不仅结合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还融入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特别是海丝文化。合浦通过木雕这个载体,传承宣扬了合浦的人文历史文化,为合浦赢得了广泛赞誉。
合浦是著名的“中国南珠之乡”,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生产南珠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合浦珍珠细腻器重、玉润浑圆,瑰丽多彩、光泽经久不变,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美誉。
“东海歌”(又名“大堂歌”或“大唐歌”),是20世纪以前合浦民间盛行的一种民歌,流传于广西合浦县常乐镇以及北海市区、钦州市的犀牛脚等地。
《新渡古圩传奇故事》以口头传承历史事实,以史实加文学方式强化记忆,以趣味性渗透人们心灵,让历史故事代代相传,引人向善、向美,具有传承历史、播种文化文明的作用和考古、文学创作、旅游开发等的参照价值。
《六湖垌传奇》是关于六个天然湖泊的神话传说。包括“龙王三太子拓六湖垌为海疆”、“养珠湖为合浦珍珠哺育珠苗”、“孕育千年南珠之宝——夜明珠”等传奇故事。
《阿斑火》是北海合浦沿海一带渔农民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文昌塔的传说》是合浦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与《合浦珠还》一起成为合浦古文化中两颗灿烂的明珠。
合浦金银首饰制作传统技艺,是中国传统贵金属首饰制作工艺的一支脉,是我国古代先民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富有创作力和想象力的艺术珍品。
南珠,就是产于合浦附近海域的珍珠,是珍珠中的极品。以其品质优、有故事,有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著称,有“天下第一珠”的美誉。
自古以来,刀山火海用来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而上刀梯过火山的引申义为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任务。上刀梯过火山是民间庙会、贺事、祭社、做平安的一项热闹杂技表演,主要流传于合浦县党江镇,
李家拳,是中国南拳五大流派中的其中一个拳系,历史考究可追溯至明朝末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1982年第三期《广西体育史料》中一文记载,南蛇过垌即源自南拳中的李家拳。
《老杨公》是源自中原古老的宗教艺术,盛行于北海、合浦、钦州讲“廉州话”的地区,是一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品种,已有几百年历史。它用“廉州话”演绎,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合浦公馆木鱼”(又名“牡丹花”、“金牡丹女”、“金牡丹”)是合浦人民群众,特别是当地客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源于合浦廉湖书院(旧址在公馆至曲樟途中,今曲樟乡荷树坪村路口处),伴随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珠还合浦”(又名合浦珠还),原是发生在东汉顺帝年间的一个历史事件,阅历一千多年,逐渐演绎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凝练为成语典故。
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代表性传统工艺美术。利用当地牛羊角为主要原料,经开料、削坯、精雕、组装成各类水族生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工艺品。
九碗十三花是回族群众的宴请菜肴,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九碗十三花的菜主要原料是牛、羊、鸡肉及时令蔬菜,制做中多为蒸制,很少过油炸或炒,因此吃起来爽口不腻,回味无穷。
小杂粮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既是传统口粮又是现代保健食品非常适合大众食用。小秋杂粮产品达到十多种,远销国内各大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宁夏西吉手工粉条,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它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粉”。西吉纯手工粉条筋道、光滑、美味。
西吉“花儿”,西吉人自己的歌。山区大小乡村,不管是田间地头的老农,还是放牛挑水的娃子,男女老少谁都能拉开嗓子唱上几首。
西吉种植西芹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西吉西芹作为菜中佳品,以其风味和品质俱佳,美名誉于当时,始称西吉西芹。因此西吉县也被誉为“中国西芹之乡”。
“中国马铃薯之乡”的西吉县盛产马铃薯,目前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8.6万亩。薯型规则,表皮光滑,红皮黄肉,适宜鲜食菜用。西吉马铃薯尤以淀粉、蛋白质、铁、维生素C、B1和B2的含量为丰富。
西吉彩鲫,宁夏西吉县水堰中有一种珍奇的身披五色的鲫鱼。水产研究者为别于其他鲫鱼品系,根据其产地、形态、色彩,把它定名为西吉彩鲫。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大多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门楼和券门之上。
西吉县木雕艺术起源于北宋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一件雕刻作品,一般需要选材、凿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几道工序。雕刻作品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意境非凡。
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西吉县民俗,六盘山区春官词历史攸久,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通常为四句七言,以方言形式表现,说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常以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和幽默诙谐的段子给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西吉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深根于民间土壤中的一朵艺苑翡翠。常用牛皮、驴皮、羊皮、鱼皮为原料。
彭阳月子鸡是传统说法中为产妇坐月子期间食用的鸡,区别于一般养殖鸡,月子鸡,一般为散养的不吃饲料的生态鸡。它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不仅含量高、种类多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彭阳的月子鸡其实就是黑羽乌骨鸡,是在林下放养,进行林地围栏散养,在纯自然放养条件下生长,以虫类和青草为食以保证产蛋量,鸡肉质细嫩,奇香味美,营养丰富。
彭阳县黄酒酿造历史悠久,古时候,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以黍米、粟及糯米、蜂蜜、中药材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
彭阳苹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的特产,因其色泽鲜艳、果面光洁、果型端庄、口感良好、风味俱佳、品质较高而声名远播。
彭阳辣椒,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特产,成熟果长25-30厘米,果肩横径5厘米左右,果肉厚、果皮光滑,单果重60-150克,肉厚、皮光、挺直、无皱,辣味适中,辣而不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元素。
彭阳杏子,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杏子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80万亩,年产鲜杏30万吨,享有“富钾之王”的美誉。
彭阳红梅杏果实外形近似圆形,果皮阳面呈红色,阴面呈黄色,果肉细腻多汁,酸甜可口。2016年12月28日,“彭阳红梅杏”被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朝那鸡,宁夏彭阳特产。白色羽毛,耳叶黑色,冠、脚青色。成年公鸡头颈昂举,尾羽高耸,胸部发达;母鸡头小清秀,背宽腹圆。此品种鸡肉,肉质细嫩,肉味鲜香。
彭阳杏脯是直接采用优质鲜接的杏为原料,经彭阳特有配方、现代工艺而精制成的轻糖蜜饯食品。杏脯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老少皆宜。
生氽(cuān)面起源于固原三营,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用水汆出来的牛肉丸子和面一起煮熟出锅,调盐、醋、油泼辣子、香菜再配一小碟咸韭菜,吃一口直呼过瘾。
燕面糅糅是固原市彭阳县的一道民间小吃,选用山区独特的莜麦制作,莜麦面营养丰富,有降糖降脂降血压的功效。吃时将燕面糅糅切成长条,拌入汁子及熟韭菜、熟菠菜等配料,入口柔韧筋道,油而不腻,色泽红亮,香辣可口。
豆面糊糊是利用当地豆类作物为原料,经过干炒、磨面等多道工序加工制作成的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彭阳搅团,根据不同的用料可细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搅团的做法就在一个“搅”字,将面向锅中撒下的同时要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用力搅,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搅团就会越好。
笼(lú)食,因笼蒸得名,是一种形似月饼的糕点,也是彭阳乡间传统特色美食之一。先把小麦面上笼蒸熟,再添加适量的胡麻油、蜂蜜等搅拌抓匀,或者以肉汤混合搅拌,而后装入花纹木模,压实,轻轻磕出,最后放入平底锅再烙一烙即可食用,外观精致漂亮,美味健康。
隆德暖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隆德暖锅一般都用铜锅,暖锅最上层是五花肉片,往下依次是排骨、豆腐、土豆粉、萝卜片、大白菜等。
荞面油坨坨,也叫荞面油圈圈,是隆德当地一种特别好吃的油烹面点。刚炸成的油坨坨外酥内软,金黄透亮,带着荞麦面特有的清香,晾凉后黏中带甜,甜中带香,软软甜甜。
燕面揉揉是宁夏地区较为盛行的特色美食小吃,开始时仅在固原地区盛行,后宁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应。燕面揉揉吃的时候,柔软而且劲道,莜麦面营养价值高,选用山区的莜麦调制。
隆德长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的特色小吃。一般有细长面、细宽面、宽面等种类。
麻食子在固原是非常受欢迎的面食,它是将面搓成空心的小疙瘩,然后烩入蔬菜和牛羊肉,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辣子或者醋,吃起来别有一番特色。
臊子面是隆德著名的传统面食。属经济饱肚的主食,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洋芋擦擦是当地的传统面食之一。洋芋擦擦,顾名思义,是用土豆做的。将土豆去皮擦成稍粗的丝,再拌以干面粉,使每一根丝上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衣,然后上屉蒸熟。
隆德花灯以传统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中国元宵花灯一脉相承,其造型古朴大气,内容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充满了浓郁的北方特色。
隆德剪纸,大部分出自农家妇女之手。隆德剪纸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融合汉族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剪纸纹样中,有反映区域民俗、生产生活的作品。
高台马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
杨氏家族雕塑艺术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烫花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