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起源于茅山地区,辐射至周边乡(镇),并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茅山地区的先民们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逐步形成了茅山号子。
沙沟板凳龙舞的舞蹈形式最初用于东岳庙会的游行祭祀活动,按五、七、九个人为一组,每人手上持一张拜香凳。沙沟板凳龙舞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人持凳龙,和起成龙形,分分合合,异彩纷呈,加上水乡农民的特色服饰,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出生于兴化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先生创作的“板桥道情”唱词精炼、曲调优雅,是“道情”艺术的精华。板桥道情雅俗共赏、寓意深刻,受到群众欢迎,传唱至今。
兴化先民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渔具、渔法。目前初步统计有十多个帮别,每个帮别均有自身特色的手工工艺渔具和渔法,具体制作渔具和各种不同渔法共有近60种之多,如:撇网、大网、弓网、丝网、撒网、花篮等。
兴化水车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经当地匠人挖掘研究,使古老水车从以前只用于农田灌溉的单一模式,演变成为集观赏、娱乐、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游乐水车。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兴化民歌使用兴化方言,以民间口头演唱的方式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持原生态艺术价值,见证了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
“锣鼓书”又叫“鼓儿书”,兴化城乡至今还在流传,是兴化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兴化锣鼓书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曲调以“七字段”和“串十字”为主。唱的是民间疾苦事,说的是百姓心中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茅山东岳庙会始于明初,兴盛于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传承至今,距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庙会大致包含农历三月十七小迎会,农历三月十八大迎会。主要内容有祭祀、朝山、游行、舞龙、唱戏等。
兴化判官舞,流传于兴化城乡的判舞,自古老的巫舞、江淮傩舞演变而成,判舞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每逢节庆、行会、庙会进行街头或设台、场表演。亦更名为判官舞,简称判舞。
戴窑砖瓦雕刻,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数百年来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孕育出手艺高超匠人、雕刻精美绝伦艺术品。
兴化麦秸工艺,麦秸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针线匾子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茅山佛教音乐中的“吹打”是为佛理离世俗身旁,得以传播而发展。到明朝初年放焰口增添乐师,为吹打闹台增添热闹场面,传承至今。
青布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里下河地区兴化一带。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兴化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匾额制作地——袁万隆油漆牌匾坊,制作工艺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兴化南门袁氏宗祠移到城内武安街,并正式挂牌为“袁万隆油漆牌匾坊”,传承至今已有13代。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和成不同的颜色,再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成形态各异的状物形象。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化面塑匠人的手工制作始于汉代,传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糖塑是一种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食品加工艺术。因其既好玩又好食,深得广大儿童的喜爱。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高跷龙舞,是一种将踩高跷与龙灯舞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就是踩着高跷舞龙。它既有踩高晓的惊险,又有舞龙灯的热烈,既讲究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街巷巡游,又可以于空地表演。
乐书吹打是传统民间音乐之一,自古流行于兴化、江都、高邮三市交界地域,百姓凡有婚嫁拜寿、小孩满月等人生喜事,总要请“乐书吹打”喜庆一番。
兴化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形成了百里水乡铜器的一大特色。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花扦等;二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炉、脚炉、茶壶、汤壶、酒壶、面盆、铃铛、火锅、箱角、门圈等。
兴化秤匠所制作的秤,大的可称重 200 公斤,最小的是药房用于称重中药材的小盘秤。精致的小秤可以做到以克为单位。杆秤由秤杆、鸡心、秤钩、秤砣组成。木质秤杆要两头包铜管,再钻提绳孔,钉装鸡心。弹线定星位是个技术活,也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
清咸丰年间,从苏州阊门移居到苏北盐城的李氏家族族人李兴旺将明清家具制作技艺在当地传承,后从盐城转移到兴化大邹镇,李氏后裔李贵方随之将明清家具制作带来了兴化。李氏家具店产品有:太师椅、八仙桌、八仙圆桌、雕花床、雕花格扇、屏风等。
竹泓制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制香技艺,起源于中国宋代。它以竹子和泓水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处理工艺,制成具有特殊香气的香品。竹泓制香不仅具有浓郁的香气,还富含了竹子的天然气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兴化蒋庄都天庙会每年三月初九举办,三天庙会期间,一年一度举办庙会纪念元末的豪杰张士诚,整个蒋庄村恰似上演一台精彩的民俗文化大戏。
兴化锡匠历来所制作的各种祭器、酒器、茶具、酒龙、消防水龙头部件以及各种庙会仪仗等锡器艺术品流布全国各地,有许多被民间爱好者和博物馆收藏。
兴化地区儿童玩具的出现,始于明代。明洪武初年,苏州等地的江南移民迁入兴化,一些民间手工艺人进入本地区。延至清咸丰年间,今兴化昌荣镇存德村顾同山拜师学艺,从事儿童玩具制作。目前,已传至第四代顾福五。
板桥先生曲折的人生,刚正不阿的性格,才华横溢的艺术成就让爱戴他的老百性赞叹不已,于是便有了关于郑板桥先生的传说故事,传说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诗联趣话,有机智故事,亦庄亦谐。
吉高是一个民间“智侠”形象,其传说在苏中、苏北广泛流传,尤其是在黄桥老区一带,吉高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黄桥人形容乡间某人聪明、促狭时,往往会说其“就像吉高似的”。
兴化韩乐吾的故事 韩乐吾是誉及华夏的“东海贤人”,毕生笃学力行,与人为善,堪为楷模。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传授理学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施耐庵写《水浒》的传说在兴化、盐城大丰、山东郓城、江苏江阴、浙江建德一带均有流传。但在兴化城乡影响更为深远。这些传说构成水浒故事的原型。
翡翠烧麦是一道江苏传统名吃,皮薄似纸,馅心碧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色感口感俱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锅贴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美食在许多地方都有,只是不同的地方做出来的特色不一样,而江都的锅贴是在里面加入了鲜笋,吃起来外脆里嫩,味道非常鲜美。
江都小笼包子也叫“江都杂色小笼”,是江南地区著名传统小吃,它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历史悠久。面皮绵韧、馅心鲜嫩,绵软而嫩、甜肥适口,看上去五颜六色,大人和小孩都喜欢吃。
邵伯龙虾在江浙一带赫赫有名,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小吃,尤其是在扬州附近,邵伯龙虾更是家喻户晓。与高邮湖龙虾、盱眙龙虾齐名但味却不同的邵伯龙虾,其美味早已闻名,是江浙沪食客们的圣地。
邵伯焖鱼,江苏省传统名吃。酥脆香甜,鲜美可口,声色味香俱佳。让人看之奇,闻之香,吃之鲜,回味无穷。邵伯焖鱼选用的主料是虎头鲨鱼。此鱼细嫩,肉有韧性,味道鲜美。
蒲包肉,也称樊川小肚。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当地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属淮扬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小纪熬面是一款扬州市江都区菜品,色质鲜艳、香气诱人、味道鲜美。制作原料主要有水面、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等。
蛤蟆方酥,江苏省名点,因形似蛤蟆,故取名蛤蟆方酥。上层芝麻粒粒饱满,晶莹透亮。内里层层相叠,薄如蝉翼。吃起来酥脆而不硬,绵软而不粘,入口即化,香甜怡人。好的蛤蟆酥,离地1尺落地,触地即碎,其脆其酥可见一斑。
江都方酥是江苏地方传统名点,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新狼山鸡是蛋肉兼用型鸡种之一。以产蛋多、蛋体大,体肥健壮、肉质鲜美而著称、按毛色分为黑白两种。黑色的称之为"狼山黑",羽毛黑而发绿、发蓝,熠熠生辉,色彩绚丽。
邵伯菱,江苏省扬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食清脆爽口带甜,煮熟后为淡黄色,菱米酥粉可口,香如核桃,味似板栗。
金氏古《易筋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无数代人的验证,无论在养生保健方面还是在调理治未病方面,功效都是显著的,因此被尊为“禅功之源”,秘而不传,普通人知之甚少。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谓之“赏红”。
郭村镇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毛之分,成品有原鬃和水煮鬃之分。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漆画就流行于江都地区,自成体系,别具风格,是江都民间艺人用漆作画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美术。
江都武坚莲湘花鼓约起源于明代由安徽凤阳传至武坚,后成为当地农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扎根繁衍,世代传承。
邵伯秧号子从农民田头、唱到舞台,直至晋京、出国演出,完成了从大俗到大雅的艺术升华,其旋律与唱词已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它是农民文化的杰出代表。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丁伙龙舞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2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2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龙的方式予以纪念。
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10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境的砑光技艺。唐代金栉《伎乐飞天》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现代雕錾大师费灿生雕錾的金银摆饰品《地动仪》《浑天仪》与《金龙烟斗》等,纹饰精细、图案精美。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国家级项目编号Ⅱ-44 。邵伯锣鼓小牌子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套头曲。它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
仙女庙在今江都镇。仙女的传说名闻遐迩,起始于汉,传颂于今。古人又将圣母比作仙女,《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神通,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地处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三国时期又以村姑乳救阿斗一事赋以新的传奇。
露筋娘娘传说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的诗词咏唱的一种口头民间文学,集中流传于江都、高邮及周边地区。
萧美人糕点是淮扬面点小吃的精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味不雷同,特别在造型上追求小巧、娇娆、精致。袁枚赞扬:“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陈集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以油酥多、芝麻香扬名,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被评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刚出炉的“大椒盐”,金光灿灿,热气暄腾,清香扑鼻;咬破单薄的表皮,厚厚的油酥层,入口松软,香味更加浓郁。
洲八样是仪征的特色美食,是八种野菜,这些野菜沿途江滩生长,包括芦蒿、芦笋、野茭白、马兰头、洲芹菜、鲢鱼苔、柴菌和地藕。
白汁河豚,将河豚洗净漂水,热油下锅,爆香葱蒜,将河豚煎至两面微黄,加鲜笋片、火腿片、虾子,高汤,大火烧开后放少许酒,煮透熟后加盐出锅即可。它的特点是皮肥肉嫩,汤汁醇浓,口味极鲜。 汤鲜味美、香气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