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
云州区聚乐乡位于大同市东北端,晋、冀、蒙交界处,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所产哈密杏品质以其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色泽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近年产品远销国内,国际市场。
广灵白麻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深受欢迎白麻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广灵的白麻,种植历史悠久,名闻全国。其特点是色泽光亮,皮薄性韧,纤维细长,柔软光亮。
阳高县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的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原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阳高县吴争道乐班的道教音乐《六大套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大同豆面,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种植的豌豆和其他豆类食品混合而制成的面粉。据鉴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和多种维生素。大同的风味小吃当然也离不开面食,豌豆面就是其中的一种。香味浓郁,十分适口。
广灵黄花菜原产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经过人工训化被移植到山下进行人工栽培,通过适时采摘、人工蒸煮、自然干燥,成为天然绿色食品,以条直肉厚、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等特点著称。
阁老山,清以前叫栲栳(kao lao)山。栲栳,民间叫“栳栳”,也叫“笆斗”是用竹蔑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容器,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为山的形状像栲栳,就起名叫栲栳山了。
广灵种植仁用杏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朔到明朝,民间吃杏仁的习惯流传至今。盛产于斗泉乡的仁用杏,素有“贡品杏仁出斗山,斗山杏仁香千里”的美誉,它以饱满,酥脆闻名。广灵杏仁产品的制作融合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和现代技术的精湛,产品醇香可口。
北水芦小曲这支民间小曲来源于光绪年间,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当时起名叫“蹦蹦戏”,后来改为民间小曲。北水芦小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其乐名较短,曲调优雅,舒缓有致,多以251或364为尾句,且多重复演唱,并多见咋、呀、哼、嗨等虚字连结。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阳高罗文皂的圆白菜,生长在这一带盐碱滩上。它的特点是:裹得紧,份量重,筋少,质白,含水份少,耐压,耐腐烂,切开后,久置而不生刀锈,吃起来仍甘美可口,没有辣味。
大同煤雕以大同煤层深处树化石为原料,精心磨制而成。煤雕最早是由大同市的民间艺人发明的。煤雕艺术与乌木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质地不同,但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大同作为“中国煤都”的煤炭文化。
灵丘凉粉又叫苦荞凉粉,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传统风味名特产。有将近几百年的历史。成分主要以苦荞麦面为主,面饼为黄绿色,口感清爽有很好的下火解毒的功效。
五香瓜子是广灵县的著名产品。广灵县生产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产品,颗粒大、籽仁饱满、品质优良。葵花籽经过腌煮加工、凉干、搓皮后,嗑起来干脆喷香,深受群众欢迎。
天镇赵家沟村的北面有个盆儿井村,可最早以前并不叫盆儿井,这是咋回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村吃水很困难,村里人们陆陆续续都搬迁走了。到最后只留下四、五户,二十来口人了,日子过的还算安稳。可是一遇到旱年,就抓瞎了。
红石塄秧歌剧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始创于1927年,红石塄村1945年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红石塄秧歌,主要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以传统小戏为主,人员少,不受舞台大小限制,台词生动活泼。
浑源北芪菇,是一种新功能食用菌,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它可吃,可外用,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北芪菇是采用中药材北岳恒山产的黄芪下脚料和多种中草药及农作物副产品等为培养料,而培育出的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的新型功能食用菌。
小明绿豆主产区在云州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我区传统的名优特产和出口的拳头产品。我区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黄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每百克黄花十菜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2.52克,纤维素5.05克,总糖38.4克,钙463毫克,磷261毫克.铁243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黄花不仅可以食用,亦可供人观赏。
阳高圆白菜是一种大同特产,生长在阳高县罗文皂的盐碱滩上。在大同特产有“三黄二白”之说,即是: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广灵大号是广灵特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传统的大号是铜质的,重约4公斤,平时号管套在号颈内,演奏时将号管拉到号颈处,号长有60厘米。
据说浑源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逃荒把当地唱腔带人浑源,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浑源弦子腔。弦子腔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流畅。
灵丘熏鸡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名菜,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灵丘熏鸡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赛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北部一带的古老剧种。表演时没有唱腔,(鳌石赛戏)只作吟诵,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演出内容与形式皆与祭祀结为一体,有千余年历史。
唐朝时,在咱们县境内的青云山上,坐落着一处神奇独特的庙宇,名叫鹭峰寺。寺内供得尽是石头雕刻的佛像,当地的人称其为“自来佛”。提起这些石佛,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涧道情,大涧道情戏音乐体制主要以唱腔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头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2种50多曲。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斋斋面花晒干,用素油炝成焦紫色调佐菜肴,其味香,不用言表。
荞面饸饹是左云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将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
"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天镇县袁家梁村的北面半山腰上吊着一个水葫芦。水满的时候,不溢也不流,用水的时候,只要轻轻地方斜一点就会流出清凌凌的水。再放倒,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清水流成河。扶正葫芦,它又是满满的,不溢不流。
生长在马头山和助马堡地带的山丹丹花是新荣人的象征之花。山丹丹花虽默默无闻地生长在荒山野旷之中,不用人浇灌,不引人注目,很少被人发现。而却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山丹丹花瓣可点缀食品而供人食之。山丹丹花根刨起来可入药为人治病。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玉米皮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恒山白酒产于浑源。浑源酿酒源于明代,500多年来形成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产品风格,故有“吸水烟下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谚在华北一带久为流传。品种包括恒山特制老白干、北岳高梁酒、恒山大曲、特制高粱酒、恒山春、北岳烧酒、恒酒和二锅头等。
很久很久以前,采凉山红石崖附近有个小村庄,村中住着一户人家,全家父母儿子三口人。但火喷喷一家赶上个连年干旱,父母双双饥渴而亡,只剩下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广灵黑木耳,采用棉籽壳、木屑等仿野外种植,自然晒干,无污染,且气候条件及无任何污染的河水浇灌等因素,生产的黑木耳色黑、肉厚、质地肥嫩、味道鲜美,晶莹剔透、质量上乘。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
云州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广灵小米原料是当地盛产的大白谷。大白谷成熟后,谷穗形如狼尾,谷粒凝重饱满。剥碾成米,光灿如金;熬粥品食,则香糯醇厚、滑润可口 。特别是以该米熬粥,有“代参汤”之美称;以该米蒸饭,米粒饱满,粒粒金黄,又有“黄金饭”的美誉。
五香豆腐干是山西北部地区广灵县的特色传统名产,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雁北、大同、河北等地。这种五香豆腐干为条状,色泽白里透黄,质地硬中有韧,成香耐嚼,越嚼越香。具有筋、韧、香、五香调味齐全的许多特点,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特色小吃、
广灵滑子菇指的是生长在广灵的一种菌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又名珍珠菇、滑菇、光帽鳞伞。
恒山老白干产于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浑源县酒厂,为山西省传统名酒,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恒山老白干系清香型新曲酒,晶莹透明、清香味正、醇和绵软、回甜爽口,色、香、味俱佳。
黄花粉丝是一种菜品,此菜是由黄花菜与淀粉制成的粉条相配而成,具有健胃。止血、安神、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结核咯血、小便赤涩、尿血、内痔出血等病症。
山西灵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莜麦。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莜面的吃法花样非常多,有推窝窝(即拷栳栳)、搓个卷、推刨渣、搓鱼儿、压饸烙……等。
大同新荣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采掘历史。旧时,煤矿事故极其频繁。矿工们为了祈祷平安,每逢上窑下井都要祭奠窑神,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各矿都要放工三天,设坛祭神,筑台唱戏。那么窑神是怎样形象,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冬至这一天祭奠她呢?这在境内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
天镇县城的北面有条南洋河,而城西北角离河仅有五至六米,每年雨季一到,南洋河洪水滚滚,波涛汹涌,大有一口将天镇县城吞掉的危险,然而,有史以来天镇城还没有过被洪水冲毁的记载。洪水为啥不冲天镇城呢?老人们传说,那是因为西北角的城墙下有个避水猪。
阳高泥塑已有百年历史,在民国初期,阳高的老艺术家用特制的胶泥捏泥人、各种动物和其它物品,解放后,老艺术家用胶塑造了造型独特、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这种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流传在大同地区一带,又逐渐发展为多人舞蹈。反映内容各地均不相同,流传在浑源的则是三只彩船,六人表演,表现内容与戏曲传统剧目《打渔杀家》相似,但是旱船和戏剧故事情节又不同。旱船的起源是从渔舟脱胎而来,其原型即为上述两人合舞之旱船。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岸底村历来就有正月里舞龙舞狮的传统,当地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耍十支”。“岸底耍十支”是大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天镇县长城脚下,每年进了5月之后,在农家和小饭馆的餐桌上,苦菜十分活跃,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县里豪华酒店的餐桌。苦菜虽说它味儿苦,但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白根根绿叶叶,好看又好吃,营养丰富。它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矿物质、胡萝卜素等。
阳高栽培杏树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王官屯种植杏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县已培育出10多个杏树品种。而主栽鲜食杏品种有两个,其中水蜜大金杏是鲜食杏中最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杏果,“京杏”是制作杏脯的上乘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