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湖鲫鱼富含含蛋白质,钙、磷、铁等无机成分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草堰木刻,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刻艺术相传已久,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以人物图像为主,也有表现动物的图案。大丰草堰刘鸿宾木刻主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经多年精心研习,成功创作木刻水浒108将人物像。
陈洋熏烧肉从口感、香味、回甘各方面都是射阳人最为骄傲的美食。 肥瘦相间的大块儿肉,佐以花椒、八角、桂皮等辛香料,放进装有老卤的大铁锅咕嘟咕嘟煨煮,从正午煮至晚茶,煮至精肉酥烂软嫩,肥肉薄透绵密。
龙舞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流传于江淮一带的典型传统舞蹈表演艺术,因舞者持传说中的龙型道具而得名。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
东台市许河杂技距今已逾120年的历史,源于盐城杂技"建湖十八团"的支脉,后许河人开创的"杂技姚家班子"与建湖杂技嫡系传人"杂技王倚班子"合作和发展后得名"许河杂技"。
南派淮海戏是响水县淮海剧团在根植于传统淮海戏的基础上,对道白、唱腔、剧目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体系,被专家和戏迷公认为不同于传统淮海戏的一大流派。
阜宁面塑,俗称捏面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是“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最后披上发饰和衣裳,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东台蚕丝被制作技艺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蚕丝织绸技艺传承千年。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纯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构造和人类的皮肤是最相近的,有87%是一模一样的,内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
射河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经常干旱,河流干涸,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只神(母)羊带两只子羊用角开挖河流,为民造福。
东台真丝地毯织造技艺可追溯至汉唐时期,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为原料,通过传统的打结方法编织而成。真丝地毯织造技艺繁复,需要经过绘图、染线、挂经、编织、平剪、挽穗等数十道工序,每件成品从设计到完工需要8-10个月的时间。
酥儿饼,是富安的一种传统茶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一时酥儿饼美名远扬。东台富安酥儿饼具有入口酥松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点,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是“吃着打嘴也舍不得丢”。
射阳藕夹饼火遍大江南北,把藕段切成一厘米左右的藕饼,取藕饼从中切开填入肉泥,裹上面衣炸至金黄。外衣油香酥脆,藕饼清香软糯,肉泥咸甜入味,让人难以拒绝!
东台彩绘葫芦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以有"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先生为代表,他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是彩绘葫芦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滨海五大宫曲是指流传在民间五种曲艺,[南调]、[离调]、[叠落]、[软平]、[坡羊]。此五种演唱曲艺,因其曲词典雅,韵律严谨,格律规范,而曲调多以抒情、闺怨、愤世嫉俗曾经被世人们误认为“宫”曲之“宫”,是皇宫之宫,为“宫庭者乐”,或认为是士大夫们的休闲音乐。
盐都学富莲子颗粒饱满均匀,莲肉乳白,生食清甜,煮食易烂,清香味美,素以低脂肪、高蛋白而闻名,含有多种营养保健成分。
马家荡大青蟹是江苏盐城市阜宁县的特产,蟹体肥大,蟹丰腴,肉质细嫩,口味鲜美,素以青壳白肚、黄毛金勾,又有“黄毛金勾蟹”的雅号,而驰名中外。马家荡大青蟹是河蟹还是海蟹?马家荡地处阜宁西南边陲,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片广阔的湖荡湿地,所以马家荡大青蟹是河蟹。
董永传说—盐城东台,国家级项目编号Ⅰ-9,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汉代从真实故事演化成带有孝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孝感、江苏东台、山西万荣、河南武陟等地区。
大丰出现香肚加工作坊,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中期。由于香肚制作的主料是猪肉及其他配料,成本较低,价廉物美,为寻常百姓家常所用,因此便成为佐餐的好搭档。
老祁粉丝是滨海一百四十年前开始生产红薯加工业的开山鼻祖,光绪12年《阜宁县志》(滨海县未建制前与现阜宁县统称阜宁)、民国21年《阜宁县新志》、《滨海县志》、《祁氏宗谱》等历史资料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张謇将兴垦开发农业延伸射阳以后,滩涂开发、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都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五汛大米是滨海县的粮食特产,五汛镇着力打造“丰汛良田”等优质稻米品牌,加工的有机大米已进入上海、苏南等大型超市和社区店销售,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口感,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建湖淮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建湖县的戏曲演员们开始创作和演出这种戏曲形式。建湖淮剧的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生动,以及剧情丰富多彩。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唱腔是建湖淮剧的核心。
裕华大蒜,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中镇裕华有大蒜之乡的美誉,所产大蒜纯天然无污染。大蒜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徽量元素,是优质上乘的绿色保健食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裕华大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
条虾又称白虾,是响水县境沿海特产之一。因虾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青,故又名白条虾。其壳薄软,色质透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传统生炝条虾,名闻遐迩,引来无数远近食客。
斗龙港的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斗龙港,又名龙开河、牛湾河。原上游在五十里河,向东经新丰、龙王庙、下明闸入海,全长60公里。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
溱东古砖古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生产始于汉代,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清初,已有100多年的生产传承历史,近代主要传承于李氏家族,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盐城枯枝牡丹的历史文化传说,730多年的枯枝牡丹源远流长,它始于宋末元初,一路时历朝代更换,唐代用火灸烤成枯枝,民国战火摧残,沧桑轮回,盛而不衰,如今根繁叶茂,国色天香,蕴含无数栽花护花人的艰辛,代表着历史人文得已尊重和传承,也代表着牡丹文化的得到保护和发展。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盐都郭猛大米颗粒饱满均匀,晶莹剔透,香醇绵甜,营养丰富,口感饱满丰盈。拥有“食、香、味”俱佳的特点,成为备受欢迎的大米品种。
阜宁淮剧,源于清代。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花担舞是流传在苏北一带,以盐城及周边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现人们丰收喜悦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射阳草编技艺就是通过对原材料的割、抽、剥、切、劈、碾、压、划、撕、捻、结、蒸、晒、织等加工工序,采用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穿纹法、盘花法、编结法、生头法、收边法、勾图法等手法,编织成各种纯天然的草编产品。
盐城老虎鞋是江苏盐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一种童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老虎鞋在制作上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效,婴幼儿虎鞋,虎头富有生机,小巧玲珑,十分精美。
江苏省盐阜的藕粉丸子以藕粉做外皮,其馅心很精美,是将腌渍过的糖板油丁,加光桃酥、金桔饼、核桃仁、花生仁等多种果料混合制成,多为煮熟食用。
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锐利的武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考虑将苏北的文化人集中起来,在阜宁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与华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间(今陈集镇老曹村)设置一个文化村。
扁担港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下游、临海镇的东北角。扁担港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打莲湘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镇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2018年,打莲湘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堤西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等,是一种中国传统风味蛋制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2020年,堤西松花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堤西松花蛋选用堤西麻鸭蛋,经选蛋、消毒、配料、装缸、包裹等步骤加工而成。
马群棕编起源于清末,发展于当代,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综合了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编扣、打结、收边等手法进行操作,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作为民间曲艺艺术门类之一的盐城方言快板,其群众性基础非常广泛,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盐城方言快板表演由演员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个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段落之间即过门,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响水刻挂廊技艺,“挂廊”又名“门笺”,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刻纸艺术品。“挂廊”是过年时,贴在各家门楣、窗楣上的一种装饰品,据老人讲:它一是装饰,二是挡鬼,配合门窗的春联,既可增添节日的红火喜庆气氛,也有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幸福的功能。
富安狮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于华南、南洋以及海外。富安地处南北方的交汇点,狮舞既有南狮的威猛,又有北狮的灵活,被称为"南狮北舞"。
唐氏酥糖,作为一种非遗传统糕点,从清代咸丰年间第一代传人唐昌盛开始制作,以其工艺精湛,酥甜可口而广受群众欢迎,成为里下河地区的特产。逢年过节以及民间喜庆之事,唐氏酥糖已成为招待贵客、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
义丰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史书就有记载,属中华龙舞布龙系列,她是流传于盐城一代的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盐城一带龙舞尤以盐都义丰龙舞为尖端代表而闻名。
扳坞作业完全靠步行,一个人、一张网、一盏灯、一只鲆篓、一把抄子,方便灵活,是弶港渔民近海捕捞常用的技艺之一。2020年,弶港近海扳坞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盐城钱氏木雕技艺主要讲究刀功,雕刻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分支之一的冈西剪纸,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冈西祁姓家族,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有祁立福、祁立松等人,被当地百姓誉为剪纸大师。
“单氏耳灸”技艺创始于光绪年间,是由我县单炳琪老先生结合药熏,运用针、灸、捏、按摩等技法总结出的一套耳部艾灸疗法,这种耳灸疗法效果出众,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来到响水求医,单氏耳灸因此名燥一方。
臧家豆腐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臧家豆腐坊的豆制品中尤以茶干突出。茶干有的地方叫豆干、豆腐干、香干。臧家茶干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茶干,它的特点是色泽淡红,形状各异,韧而不坚,细腻爽口,生熟皆宜,让人有一种吃了还想吃的感觉。
“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是地方民间的一个特色文化,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弶港渔民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鼓舞精神。秋天,海面泛着波光,一声声渔民号子铿锵有力、回荡开来。
里下河糖塑(阜宁糖画),糖画最早起源于400多年前。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工具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了。
龙冈茌梨因产于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而得名。属白梨系统的一个优良品种。果皮薄,果点褐色,连片成锈。果肉白色,石细胞少,细脆。汁液极多,味甜酸,较浓,品质极上。龙冈茌梨还具有止咳润肺,治哮喘等效用。在冬天,很多小贩都会推着自行车卖自制的止咳梨。茌梨性质带寒,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过,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
江淮口哨,是指用口的作用通过双唇、舌头和气流,就能发出“箫”一样的声音。 其方法是: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借助于人的唇、舌的作用使气流通过而发出声音。
射阳评书,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评书是由汉代开始传承至今, 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又称说书、讲书。
燕子街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百年前,一对燕子飞到喻口古镇,在薛老汉屋里衔泥筑巢。与老汉相伴融洽。
东台溱东丫须笼制作技艺距今已逾100多年的历史。溱东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水产品种类繁多,居住在此的人们"靠水吃水",为了捕捉黄鳝而制作了溱东丫须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响水有一种特色农产品,当地称之为灌河四鳃鲈鱼,此鱼是一种洄游鱼类,身呈青灰色,两侧和背鳍上有黑色斑点,实际上也只有两个鳃,只是每个鳃盖上又多了一条较深的褶皱,外观好像四鳃,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