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歌舞,同我国传统的龙灯、狮舞一样,在农历新年、元宵期间,庙会、堂会、踩街时表演。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流行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据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
铁皮石斛,连城当地人叫其吊吊兰,生长于海拔达600米以上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连城人开发利用石斛已有200多年历史,清嘉庆、道光年间,连城民间已利用野生鲜石斛作凉茶退低烧、治喉痛、胃痛、止血排毒等。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距今已有560年历史。民间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盂兰盆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乡俗又叫“十月半”。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里平安。
剥皮公爹信俗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剥皮公爹”系元代至正年间武平县尹魏侃夫。万安信众把魏公尊称为“剥皮公爹”,奉魏公忌日为“剥皮公爹生日”。
高甲戏是安溪宝贵的文化遗产来自民间草根,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广,观众面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安溪高甲以“丑角”表演为主要特色,表演风格更是自成一体。
“汀州唱古文”它具独特的表演形式,一人独唱一部戏。其伴奏乐器简单、曲调优美动听、故事情节感人。演唱者根据自身条件、自选一种乐器:渔鼓或二胡、三弦或竹板等都可。它采用长汀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福建省的传统手工技艺,尤其是龙岩市永定区。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具有防御性强、节约材料、美观等特点。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尚存两万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汀江、永定河流域。
德化黑鸡,福建省德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化黑鸡特点: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味道鲜美,因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而得名。
耍铙钹,俗称“弄铙钹”、“耍锣钵”,是佛教云门宗香花派系常用的一种佛门技艺。弄铙钹以铙钹为主道具,可表演数十种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可持续两个多小时毫无重复,有时也可由表演者即兴表演,自由发挥,成为“普施”这一特定场合的表演项目。
适中薏米主要分布在新罗区适中镇,2020年,“适中薏米”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种植 9952亩,3214吨。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农产品一条街线上线下的销售宣传,产品知名度不断上升。味道清香,煮后洁白糯软、黏香、细腻、软滑。
永定巴戟天,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定巴戟天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至2厘米,以条粗大、连珠、肉厚、色紫、质软、内心梗细、味微甜货干为佳 。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
长汀豆腐和豆腐干是驰名的豆制食品,豆腐被誉为“汀州客家菜系”之魂,豆腐干被赞为“汀州八大干”之首。其制作选科考究。工艺特殊、形貌多样、营养丰富。
客家人在南迁途中定居下来之后,开始在新居地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他们居住的土楼门框及厅堂墙上,教育族中子弟奋发。
永定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系。有400多年的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在永定它十分受人喜爱。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无山不客客住山”、“番薯芋子半年粮”,客家人多居住山区,芋子是主要杂粮。用红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笋为馅制成包,蒸食。鲜香滑软,冷热均宜。
武平金线莲是指产于福建武平县的金线莲,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主要集中于梁野山周边乡镇。武平金线莲味甘,性凉,主治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 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汀州玉扣纸是福建西部汀州(今长汀县)地区自古出产的一种珍稀的竹制纸,因环境优良、原料考究、工艺特殊而洁白清韧、扣之如玉,故得其名。
“汀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至今已有八百年之历史。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客家地方色彩,它有着淳朴、粗犷,原生态的艺术韵味和特色。
芋子饺皮呈白玉色,形如半月,食之皮嫩馅香,润滑适口,饺皮是用本地产的芋子和细木薯粉混合而成,内包猪肉、香菇、大葱等原料调制的馅心,是连城群众逢年过节必做的美食。
上杭南阳花灯的习俗已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秉承了均德公后裔“花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总同源”的古老训示,见证了宗族延续过程中的荣辱兴衰,至今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仍保持民间“闹花灯”这一传统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更吸引了邻县、邻乡、邻村等多达上万人前往观赏。
苎叶粄,是用苎麻叶加入糯米粉做成的武平传统风味小吃。“苎叶粄”的制作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蒸好后的“苎叶粄”,青绿鲜艳,惹人食欲大增,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食品,从而成为当地人最喜欢、最经济的一种食品。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珍珠丸”是 连城传统风味名点,是城关群众逢年过节必制的食品,素负盛名。珍珠丸是由水芋、鲜冬笋、五花肉、糯米为原料制作的一道菜品。
清汤粉是福建龙岩传统的地方小吃,龙岩清汤粉以爽弹软糯、汤清味鲜闻名,它起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历史已有好几百年,是龙岩的名小吃,也是不少龙岩人的最爱。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珍奇,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橙黄或金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连城客家木偶不仅有目前我国提线木偶中块头罕见的近1米高的木偶、有“王乞佬”这一特有喜剧角色,还有各种特色表演、技艺,以及独创的木偶书法技艺。
魏侃夫,名锦舒,元朝进士,祖籍山东,后定居武平县万安镇。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武平县县尹(县令)。期间他勤政爱民、正义廉洁、崇儒兴学,深受邑民爱戴;卸任后择居城北刘坊镇(今万安镇),见时局混乱,召乡贤构堡自保,被人诬告“私筑王城”,为救了全乡,他一人担责遭受剥皮酷刑;昭雪后被追认为光禄大夫,并荐为土地隍公,当地百姓尊为“剥皮公爹”,每年祀日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不衰。
武平拳法为武平王家拳第四代传人三兄弟为首的拳法和石家棍,林家枪,朱家刀等姓氏拳法(武平为百家姓之地)整合为标志性地域的拳种。
《踩船灯》就是彭坊村流传久远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踩船灯》又叫《扭船婆子》,据说源自人们为了纪念乾隆27年(1763)下江南时设祭坛求雨,缓解了当年旱灾的功绩。
黄粄是武平传统客家小吃。黄粄的食法很多,可以酿、蒸、煮、煎、炒,还可以切片晒干,暑天时,用来煲糖或煲咸蛋,清凉解暑。蒸软的黄粄片,蘸上蒸腊味时漏下的油汁,风味独具一格。
“汀州豆酱饼”是流传于间西客家地区的一种豆制品。家庭佐餐的小菜、家家户户均会自制。汀州豆酱饼是以黄豆为原料制成,它制作简便、经济实惠、气味异香,开胃佐餐、食用方便。
长汀腐竹,又叫豆腐皮。是当地有名的豆制特产,因其形状成长条、象竹、故称腐竹。腐竹的原材料是优质大豆,便于保存、有多种烹调手段。
斗笠又叫笠麻,是客家人下田种地用来挡风防晒的日用品,轻便耐用。溪口笠麻实际就是在溪口镇出产的竹编斗笠。有尖顶、圆顶之分,中心有凹槽可供戴在头上,直径五十公分,用毛竹破成篾片,编成上下两个笠圈,然后在层内铺上油纸、白粽叶和底纸,四周用竹篾封口即成。
麦芽糖,俗称“谷麻糖”是自清末流传至今的纯天然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的糖果类纯粮制食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麦芽糖更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成为上杭客家地区最为流行的糖果类粮食制品。
安溪县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主要原料有毛竹、部分木料(如编织各色瓶的模具)和海南藤、龙须藤、猫儿藤、本地山藤,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
在漳平永福镇龙车村留存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游宝塔(也叫抬宝塔)。游宝塔时需要由38名青壮年同时将塔抬起,再沿着全村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
姜鸡是闽西极为盛行的风味佳肴,以姜和鸡烹制而成。二者溶为一体,形成一种浓郁的香辣型美味,醇香袭鼻。它用姜极多,然而多不辣口,其汁渗透鸡肉,使之格外鲜美柔嫩,甘爽宜人。
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浮竹岭纸帘帘面平整,缝隙均匀,竹丝圆润,回弹力足,抗腐蚀抗严寒,编织精良巧妙,使用寿命长,历来受到高档文化手工纸生产的青睐。
连城是闻名中外的福建兰花的主产区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优良,名冠八闽。民间有句俗语流传:“宁可出门不提篮,不可家中不栽兰”。
宣和米冻是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客家人的传统美食。制作宣和米冻,需要用早稻米、槐米、黄金树等材料。宣和米冻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炒,可油煎、也可煮汤或作火锅料,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猪心血是龙岩新罗传统特色小吃,自古以来就有这道菜,以前农村人家家户户都有养猪。每到过年的时候,杀一头猪肉拿去市场卖,猪心血就留下来自己吃。
糯米糍也叫糍粑,德化的糍粑一般是农家有了大喜事或立冬节时才能享用。在德化,糍粑是接待客人的上等“礼菜”,客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定要上“鸡公糍”的习俗。
苦抓汤是福建龙岩新罗的传统小食之一,在新罗的大街小巷的摊位中随处可见,极具地方特色,有防病治病之药理功能。正宗的苦抓汤味道甘苦,汤色偏黑,微带异味。
武平仙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草干品为干草棕黑色,具清香味,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高,适宜加工凉茶,制成品清香爽口,色泽透亮。
武平西郊盘菜,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武平西郊盘菜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独特风味,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
蕨脯汤是德化县的小吃,德化春季乍寒乍暖,夏季潮湿闷热,用蕨菜干煲汤,最适宜解暑化湿、清热除燥,是春夏防病保健佳肴。
圆仔汤,德化的风味小吃。用糯米制成的圆仔营养丰富,为暖胃散寒之品。圆仔还代表吉祥如意。
过火坑是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承,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一般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过火寓意走红走火,红红火火,象征着勇于挑战,攀越崇高境界的精神内涵,也寓意着盼望祈福驱邪,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汀州土陶制作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土陶盛于唐代,延续至今,汀州林氏世代祖传的陶器产品,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林氏酒缸酒瓮远近闻名,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客家人传统生活必需品。
德化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德化梨果形端正,圆形或高桩圆形,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锈少或无;果肉白色、肉质脆嫩化渣,多汁味甜爽口,可食率高。其典型的品质特征:皮薄色绿、脆嫩化渣、多汁爽口。
德化红酒是用上等糯米为原料,经传统方法酿制而成。酒香味浓郁,酒质醇厚,入口甘甜,余味绵绵,风味独特。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营养丰富。常饮此酒,舒筋活血,强身益气。妇女产后饮用此酒尤见滋补之效。
“九连环”是流行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歌舞。其曲调欢乐轻快,舞姿活泼生动,道具响声清脆,队形变幻多端,是长汀人民喜爱的客家歌舞之一。
祭孔的风俗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孔子死亡后第二年开始的。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褒扬与追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宏,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上杭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祭孔活动,一直坚持至1947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糯米大肠,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携带方便的米类加工品,是德化很普遍的一种小吃。上菜时把白糖盛于小碟,食时醮糖即可,这样做出来的糯米肠软嫩,肥而不腻,冷食热食均可。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漳平市便有了甘蔗种植和红糖制作的历史。几百年来,坐落在九龙江畔的西园镇基泰村以盛产甘蔗和红糖而远近闻名。
白鸭汤是福建连城县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系。连城白鸭放养于山溪河畔,肉质鲜美,不腥不腻,汤味清醇,具有滋阴降火、祛痰止咳、宁心安神、开胃健脾等作用。与普通鸭子不同,连城白鸭长不胖,并且是论只卖,越老越好也越值钱。
武平民俗绝技,主要流传于永平乡中湍村。中湍村,是一个距离武平县城三十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中湍村民俗绝技表演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漳平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山茶树的传统,栽种油茶的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有人居住以来,就已经开始种植。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