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洮辛店一带,有一种久享盛名的小吃——石子儿馍馍,也叫石子馍。石子儿馍馍,石花明显,色泽沉黄,酥脆味醇,久放不馊。
洋芋搅团是渭源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口感质嫩、爽滑、筋道、味长,入口绵软劲道、弹性十足、香满唇齿,吃一碗还想再吃一碗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五竹寺庙会依仗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美丽景色,以及距316国道近便的有利条件,每年的山会庙会都很热闹,这里的夫妻树和万松大观,是人们竞相留影畅抒胸臆的美好去处。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渭源洋芋囷囷(yáng yù qūn qūn)是西北地区,特别是渭源县的一种传统农家饭食,洋芋囷囷是西北农家的一种传统饭食,主要用土豆条(丝)与面粉拌匀蒸熟而成。在渭源县,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马铃薯(即洋芋)的生长,因此洋芋成为了当地重要的食材之一,洋芋囷囷也随之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临洮麻腐包子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它以优质麻腐为馅、精面粉为皮制作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通渭凉粉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通渭凉粉采用花荞粒为原料,其口感光滑鲜香、清爽可口,是夏季消暑、开胃的最佳食品。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定西牛肉面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定西风味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通渭饴糖又叫糖瓜,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一种黏性很大的糖,把它扯成长棍形就称为关东糖,拉成扁圆形就叫糖瓜。既可食用,又是祭“灶神”时的必用品,是通渭县的主要糖制品。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漫坪屲的朝元山雷祖庙庙会,规模仅次于本庙,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有方圆八大庄三千多民众供奉。市场经济使这里的庙会与山会合二为一。一般从农历六月初九开始,六月十三结束。唱社戏,也漫花儿对歌,当然主要是方圆周边民众的物资交流活动。
漳县暖锅子是甘肃省漳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用铜制或铁制的锅子制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倒入高汤,盖上盖子,用炭火慢慢炖煮。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清凉山又称发云山,雄踞通渭县城之南。通渭县清凉山庙会是广大民众敬祀先贤、祭祀、礼佛、踏青聚会、娱乐购物、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日,会期3天。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浆水面是渭源城乡皆宜的家常饮食之一,因其制作简便、酸辣可口、开胃消腻、清凉解暑而深受人们喜欢。
陇西民歌主要包括“花儿”“山歌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等,它源自陇中旱塬,是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临洮搅团是甘肃临洮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食价值。临洮搅团可理解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它以洋芋(马铃薯)或粗粮为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粉、扁豆粉、豌豆粉等杂粮面粉,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美食。
岷县葱花油圈儿是岷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酥圈圈烤成出锅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岷县牛羊肉尕面片以其面片劲道、汤醇肉香、佐料丰富而著称。面片薄而透明,入口柔滑;牛羊肉臊子鲜嫩多汁,与多种调料完美融合,香气扑鼻;再搭配上香菜、小青菜等配菜,红青相间,色香味俱佳。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洮河之中多瑰宝,神奇的洮河绿石,不但可以制砚,而且还制各种器皿。如酒杯、茶壶、小水缸等。
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
岷县黑裘皮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岷县黑裘皮羊全身被毛呈黑色或黑紫色,背腰平直,四肢端正,体质结实,羊皮色泽光亮,羊肉光泽润滑、细嫩多汁。
临洮傩舞是甘肃省临洮县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临洮傩舞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猎活动中的“面具狩猎法”,凝聚了先人无穷的智慧与勇气。
渭源县清源渭河禹王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禹王庙供奉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他因治理黄河、疏导洪水、划定九州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和华夏国家文明初祖。在渭源县,禹王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202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04万吨、总产值达到10.98亿元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临洮瑰花酥糖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传统名点,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酥、甜、香、脆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蚕豆是甘肃省漳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漳县蚕豆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漳县蚕豆品种以传统品种马牙蚕豆、羊眼豆和临蚕系列品种为主。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而且也融会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称。岷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当归主产地之一。境内分布中药材资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享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
岷县根雕是岷县地区一项具有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它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创造的智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
通渭书画鼎盛,为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装裱技艺应运而生。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片和册、页。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保存和观赏。
酿皮是临洮人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
漳县臊子面是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地区的一道著名传统面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通渭苹果,甘肃省通渭县特产,通渭苹果主要以红富士品种为主,果实近圆形、端正,色泽靓丽,果面光洁,果皮薄;肉质脆、汁液多、酸甜适口,可谓色香味俱全;而且果核小、品质优,耐储运,极具地方特色。
临洮馓饭,作为临洮地区的特色美食,临洮馓饭的主要原料是乔面(又称荞麦面)或包谷面(玉米面),馓饭是家常便饭中的常客,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临洮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临洮皮影戏其演出在明代早期兴起,至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在临洮地区,皮影戏演出明代早期兴起,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源羌蕃鼓舞是古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显示了羌、藏、汉民间舞蹈的融合性,是由原始狩猎——古代征战——节日庆典的祭祖祀神的歌舞仪式演变而来,与数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一脉相承。
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主要分布在岷县洮河下游的西江、中寨、维新等乡镇。它代表了岷县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