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海鸭蛋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海鸭靠寻觅小鱼、小虾、小蟹等天然海洋生物作为自身主要营养食料,养殖基地选择在无污染的浅海滩涂,所产蛋品外壳坚硬、蛋黄橙红,富含钙、铁、锌等10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响水县黄圩百叶是最具黄圩镇特点的豆成品之一,它存在奇怪的风味,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是豆成品中的佳品。“百叶”,又称“百页”“千层”“千张”等,切成丝叫“干丝”,是豆腐的半干性成品。
条虾又称白虾,是响水县境沿海特产之一。因虾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青,故又名白条虾。其壳薄软,色质透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传统生炝条虾,名闻遐迩,引来无数远近食客。
响水有一种特色农产品,当地称之为灌河四鳃鲈鱼,此鱼是一种洄游鱼类,身呈青灰色,两侧和背鳍上有黑色斑点,实际上也只有两个鳃,只是每个鳃盖上又多了一条较深的褶皱,外观好像四鳃,故得名。
“单氏耳灸”技艺创始于光绪年间,是由我县单炳琪老先生结合药熏,运用针、灸、捏、按摩等技法总结出的一套耳部艾灸疗法,这种耳灸疗法效果出众,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来到响水求医,单氏耳灸因此名燥一方。
蔡氏玻璃工艺在清末逐渐传入我国,是以普通玻璃为原材料,以高温灼烧融化将其制成船、龙、马等各种造型的技艺,制成的工艺品造型精美、惟妙惟肖、做工精细。
响水刻挂廊技艺,“挂廊”又名“门笺”,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刻纸艺术品。“挂廊”是过年时,贴在各家门楣、窗楣上的一种装饰品,据老人讲:它一是装饰,二是挡鬼,配合门窗的春联,既可增添节日的红火喜庆气氛,也有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幸福的功能。
响水县双港镇制作粉丝的历史很长,由于原料正宗,制作工艺精细,顾品质上乘。响水粉丝细长、柔软、色泽透明、下锅不化、吃起来口感极好。因此,响水粉丝不但在本地受欢迎,还形成品牌在外地销路也非常好。
响水淮海锣鼓又称为“大鼓书”或“工鼓锣”,是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它主要流传于淮海地区,故被称为“淮海锣鼓”。它的表演者只有一人,道具只有一面直径不足八寸的铜面小锣和高、宽不超过五寸的皮蒙小鼓。
响水境内“五大宫调”传唱,是由“离调、南调、波扬、叠落和软平”五大曲牌和以“满江红”套曲组成在本地传唱的一种清曲。五大宫调追溯其渊源,有人说是一种宫廷音乐,但从词义上则看不到这一点。
江苏省响水县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
古云梯关位于今响水县黄圩镇境内,历史上被誉为“东南沿海第一关”。古云梯关系列传说将历史事实与美丽神话传说融会贯通在一起。主要流传于云梯关地区及周边县市。
南派淮海戏是响水县淮海剧团在根植于传统淮海戏的基础上,对道白、唱腔、剧目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体系,被专家和戏迷公认为不同于传统淮海戏的一大流派。
六套彭氏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及周边地区。列为响水县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灌河“船工号子”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真实地记录着响水船工们的泪水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它也是我国人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五汛大米是滨海县的粮食特产,五汛镇着力打造“丰汛良田”等优质稻米品牌,加工的有机大米已进入上海、苏南等大型超市和社区店销售,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口感,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柳编在滨海县正红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其中,挂篮、花篮、果盘、啤酒篮、宠物窝等400多个品种远销日本、意大利、美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滨淮镇葡萄产业基地是滨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建成约1500亩,亩均年产量3000斤左右,“晴王”“夏黑”“超级皇后”等多个品种、多种口感,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滨海白何首乌,江苏省滨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中国传统的食、药、美容兼用植物。全国白首乌耳叶牛皮消95%出产在江苏省滨海县,当地农民种植白首乌的历史悠久,是中国首乌之乡。
老祁粉丝是滨海一百四十年前开始生产红薯加工业的开山鼻祖,光绪12年《阜宁县志》(滨海县未建制前与现阜宁县统称阜宁)、民国21年《阜宁县新志》、《滨海县志》、《祁氏宗谱》等历史资料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滨海香肠制作技艺是滨海县一百多年来在滨海香肠摄食过程中,保持地域特色的色、香、味、形特性,以及其自然古朴的生产加工方式,保留原有猪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一项传统技艺。
梁字五粮粥始于清朝末年,从皇宫流出的粥谱,距今约150余年历史。梁字五粮粥是以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为原料,经过两个小时熬煮,将五种粮食融合,画龙点睛之融合,制作出沁人心脾的粥。
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是传承清乾隆年间允大槽坊的一种生产工艺。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制作的麦曲,经过糖化发酵,再取用“玉醍神泉”之水软化为母液酿酒。
滨海肉圆,作为“盐阜八大碗”的第二碗,取“团团圆圆”之意。我们滨海又叫“肉团子”。逢年过节,喜事摆席,都要吃肉圆,因为它寓意着财“圆”广进、金玉良“圆”、前程“圆”大。
滨海县的玲珑面塑,其制作传承手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手法细腻,体裁多变,尤其擅长古典仕女作品,传承人将一件件作品演绎得姿态绰约、顾盼生辉,不断地向观赏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风土人情。
滨海印石微雕起源于清朝雍乾年间,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滨海印石微雕是寿山石微雕、微书艺术以及微画雕的综合载体,其内容丰富,有古诗词、有散文、有绘画,方寸之间反映了现实生活,成为地方文化一个特色。
陈正彪木雕是潮州木雕与苏派木雕技艺的综合载体,至今大约有140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时间的演变与摸索中已经形成陈正彪木雕艺术手法。
滨海五大宫曲是指流传在民间五种曲艺,[南调]、[离调]、[叠落]、[软平]、[坡羊]。此五种演唱曲艺,因其曲词典雅,韵律严谨,格律规范,而曲调多以抒情、闺怨、愤世嫉俗曾经被世人们误认为“宫”曲之“宫”,是皇宫之宫,为“宫庭者乐”,或认为是士大夫们的休闲音乐。
海州过寒菜是一种越冬蔬菜,是连云港市海州地区特有的一种菜,仅分布于海州古城大约3km²的狭小范围内。民间栽培已有300年历史。海州城内外栽培的过寒菜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大相径庭。口味微苦、微辣,吃起来有点像野菜,而又绝非任何野菜能与之相比的。
板浦陆安顺是个有着23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名店,精心制作的插酥小脆饼深受当地民众和游客的喜爱,制成的小脆饼黄而焦,具有“松、酥、脆、香”等特色,干吃别有风味,泡吃汤水清爽,而且便于保存和携带,亦为礼物送人之佳品,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特产板栗为“红林3号”,通称山栗子。外形整齐美观,褐色外壳,圆鼓光亮,惹人喜爱。因其世代生于云台仙境,下有肥土甜水哺育,上得云雾雨露滋润,肉实饱满,生吃脆嫩香甜,满口生津;熟吃又甜又沙,香溢口外。栗子烧仔鸡,更是席间一道美菜。
云台山樱桃,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山特产,云台山樱桃,色味俱佳,营养丰富。具有助消化、安神、养血之功能,兼有“好颜色、美志性”、“滋润皮肤”之功效。
葛藤粉,也是花果山地区著名的地方特产之一。葛藤粉又叫葛根粉,是从藤本植物葛藤的块根中提取出来加工而成的淀粉,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纯天然营养佳品。葛藤粉在唐、宋时期被列为贡品。
花果山冬青桃(亦名冬桃),多生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中。冬桃树与一般桃树无异,只是花期迟半月左右,而果实“难产”,直至初冬才成熟。冬桃果实大小似黄桃,圆形皮青,水分较少,鲜甜而微酸,有香气。便于保存,将熟果置入盛玉米糊的坛中,密封即可。
古安梨是海州区的一种水果,原产地在海州洪门果园,传说是由当地尼姑庵尼姑引种而得名。海州自古就是水果之乡。优质的古安梨就是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据文献记载,古安梨距今已有127年传承栽培历史,为海州地方优良品种。
连云港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产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由茶农创制宋代。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跻身于太湖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名茶之列。
板浦滴醋,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板浦滴醋颜色呈琥珀色和红棕色;具有该品特有的香气;酸味柔和,回味绵长,无异味;澄清无悬浮物;酸而不涩,酸中带甜,柔和爽口。
朐阳栀子花,连云港特产,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海州区朐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花卉种植地,目前在朐阳境内就有6个自然村庄、300多户近500余人常年种植栀子花,种植面积达300余亩。
海州白虎山庙会以其历史长、规模大、开放性强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淮海地方文化特色在苏北、鲁南地区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展示古海州、淮海地区古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海州机智人物传说,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海州机智人物传说是指常年流传在古海州(今连云港市地区)以卫哲治、苗坦之、吉杲三人为代表的民间智慧人物的系列传说。
沈云沛甲午(1894年)中进士后,自号东渔、东海赘民。江苏省海州直隶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沿海滩涂开发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东陇海铁路的奠基人,海州师范学院创始人。
花果山传说与连云港地区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凸现强烈的地域特色。传说中的石猴具备了人和神的特征,反映了古代花果山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花果山传说用了大量连云港民间说唱的方言口语的精华,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突出了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镜花缘传说是《镜花缘》成书前后在古海州地区民间流传的、与作者相关的地方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文人轶事的系列民间故事,主要流布在古海州及云台山周边区域,后随《镜花缘》小说影响不断扩大,流传至徐、淮、盐相邻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
海州童子戏是江苏民间祈福活动中的一种演剧形式,在各地发展不同,在连云港地区的海州童子戏俗称“大戏”,其演员仍称“童子”,并为民众做会还愿等活动。
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
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江苏明清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当地经济与交通的情况,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流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连云港海刺参是一种海鲜食品,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元素,海刺参的也是传统的风味美食之一,它的制作也是十分的精良,工艺也是较为讲究,成品的菜肴更是香醇美味,可口无比。
连云港海域紫菜,有甘紫菜、条斑紫菜、坛紫菜等品种,为红藻门、红毛菜科,色紫成褐绿,体扁平,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
连云港海带营养丰富,含有60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含有高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钙、烟酸等,还含有丰富的褐藻酸、纤维素、甘露醇、多种微量元素。
连云港大对虾是连云港的海珍产品。体长侧扁,晶莹光亮,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赣榆虾皮是连云港的海产品之一,赣榆不仅是国内虾皮主要产地,也因为超高的品质,更是江苏海产品的名片。虾皮营养价值非常高,素有“钙库”之称,在家常菜谱中,虾皮豆腐、虾皮韭菜、虾皮萝卜汤都是美味佳肴,还可以用虾皮包混沌,更是鲜上加鲜。
赣榆对虾是连云港有名的海产品之一,个头较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赣榆对虾通常用水煮、清蒸等方式烹制,口感鲜美。
赣榆梭子蟹品质优良,脂膏肥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糊涂是赣榆区百姓的家常美食,按品种分类,可分为豆沫糊涂、瓜干糊涂、地瓜糊涂、大米糊涂、粉末糊涂等。按口味又可分咸、淡两种。
赣马羊肉汤是赣榆本地的一道经典美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赣马羊肉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l、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其性温味首,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对治疗虚劳赢瘦有一定功效。
煎饼是赣榆地区地方土特食品和传统家常主食,因其薄如纸、脆如酥、少水份、耐贮存而久负盛名的。历史悠久,创制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食用方法有:煎饼卷油条、凉粉;煎饼卷大葱、虾皮;煎饼卷干鱼等。
蟹籽豆腐也叫“蟹黄豆腐”,蟹黄已发育为蟹籽,与鸡蛋、豆腐同炖,金镶玉版,富丽非凡。一勺下去,黄白斑驳,蟹、鸡蛋和豆腐的清香完美地融合在一块,口感嫩滑,而且还不时吃到少许蟹黄,嫩滑又很有嚼头。
青浆又叫“渣腐饭”,可做菜也可做饭。做法简单,配料都是赣榆本地土产,一般有七种:黄豆面、豆芽,萝卜、菠菜、白菜、花生米、荠菜,还可加上晒干的扁豆角或地瓜叶子。做法简单:先将豆沫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入各种菜,撒上盐煮熟即可。
赣榆粉主要包括凉粉、黄粉、薄粉和白粉。凉粉主要原料是小豌豆,加水浸泡10小时左右后再磨,磨好以后,静置一段时间将油粉净出,加水放进锅里熬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