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芡实俗称鸡头,又称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等。芡实的营养价值丰富,果实、根茎、花茎均可食用,亦可入药,可谓食药同源。宝应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去湿、聪耳明目”功效,能使肾精亏损、腰酸背痛、小便不禁、白浊带下、肠胃功能下降等病情得到改善。
宝应核桃乌又称乌菜、乌塌菜,因颜色深绿近黑色、叶面皱褶似核桃而得名,属宝应特色农产品。宝应“核桃乌”青菜营养丰富,含大量叶绿素、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等微量元素,食用能清热利尿、养胃解毒,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保健功能。
泾河(金禾)西瓜有“特小兰”“特小凤”“黑美人”“抗病苏蜜”等多个优质品种。泾河西瓜甜爽多汁,是盛夏时节家家户户的消暑佳品。
宝应境内河湖密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水稻主产区,年均水稻种植面积6万公顷、总产量56.7万吨。宝应大米国内销往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国际销售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宝应湖大闸蟹由“中华绒螯蟹”蟹苗养殖而成,成蟹肉质细嫩,蟹黄蟹膏肥厚味鲜。成蟹上市每只重量200克~300克,胸甲宽度为7厘米~8厘米。
宝应是中华鳖(甲鱼)重要原产地,品质优良、基因稳定,蛋白质含量极高,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
广洋湖青虾生长周期长、个头大、产量高,肉味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并含有丰富的钙、铁、锂、碘、镁、磷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
宝应黄颡鱼,又称昂刺鱼,全县养殖规模较大。据化验测定,每100克黄颡鱼肉含蛋白质20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1.8克、钙65毫克、铁0.6毫克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淳厚,每尾重量50克~120克,最大280克,一般用于红烧,味道鲜美。
宝应乌鳢,又称宝应黑鱼,是当地重要特种水产品,养殖范围广泛,养殖历史悠久。宝应乌鳢营养丰富,富含丰富的蛋白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风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做酸菜鱼、烧汤或与咸菜红烧均口感鲜美。
宝应塘鳢,又称虎头鲨,分布于宝应县等多个水域,养殖历史久远。宝应塘鳢主要摄食虾类、昆虫、小鱼和底栖动物,有春季产卵前筑巢和产后护卵习性。其烹饪制作方法和口味与宝应乌鳢接近。
宝应泥鳅,分布于全县各镇,总养殖规模面积446.67公顷。宝应泥鳅富含蛋白质而脂肪较低,是能降脂降压的美味佳肴,有利于延缓人体血管衰老。宝应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良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具有辅助作用。
宝应黄鳝,当地又称长鱼,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体内血糖升高,缓解肌力衰退。全县养殖面积1000公顷左右,市场供不应求。
宝应鳜鱼,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磷、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食用鳜鱼既能增加营养,又有利于肠胃消化。宝应鳜鱼年产量2100吨,常见个体重量0.7千克~1千克,最大个体2千克左右。
西安丰镇拥有大小水晶生产加工企业110家,从事水晶工艺品制作工人6000多人。西安丰镇水晶工艺品有平面类、刻面类、动物生肖类等几十个套系,上千个品种。产品晶莹剔透、造型新颖、栩栩如生,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远销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官庄镇,位于鱼米之乡扬州市宝应县,是远近闻名的“玻璃工艺品之乡”。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与之毗邻。据考证,早在清朝末年,小官庄的庙会、民间祭祀活动上就出现了玻璃球、玻璃棒、小马、小鸭、小鹅等玻璃工艺制品雏形。
“山阳羽绒”出产于宝应县山阳镇境内,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产出的羽绒相较于北方鹅绒油性低,更蓬松。“山阳羽绒”光泽好、无异色毛绒、柔软光滑、毛瓣松散,蓬松度高、弯曲度变小。
宝应戏剧脸谱,脸谱艺术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老的文明,是悠久历史的在现,它更多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古典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和故事。包边颂扬。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寄托着我国先民们许多的精神祈盼和遐想。还是我国宗教和教派文化的大荟萃。
广洋湖草编种类繁多,实用性强,主要制品有草绳、草鞋、草包、蒸笼垫子、草帘子、草席、摇篮(育儿用)、草蒲团、蓑衣、斗篷、草帽、草掀子、蒲合、蒲包、蒲片、蒲扇、蒲团、柴扉、汪笆、柴帘子等,无所不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享有盛誉。
宝应县西安丰镇莲湘舞源自元末明初的打莲湘,明清时期传入本地,参加香会、庙会的演出。西安丰莲湘舞花式多样,变化多端,演出人数可多可少,演出地点可大可小,是民间舞蹈中别具特色的文艺样式。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一般每年的四月一日起,曹甸人便进入了清明赶庙会的日程。曹甸的庙会自古以来就是香客们追捧的圣日,也是小商小贩赶集的黄道吉日,每年清明前后几天,都会吸引附近乡镇和县市的数万名香客、商贩、游客前来曹甸。
夏集庙会源自于东岳庙“祝诞”香会。始于元代至正年间,兴于明清,复兴于民初,繁盛于解放初期。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生日这一天举办庙会,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赶集,便称为“夏集”。近年来,夏集庙会已办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水乡商贸节”。
宝应乱针绣也叫宝应刺绣,是一种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创作绣画的民间美术。宝应刺绣取材多样,由衣饰绣逐步发展为画绣,风格异彩纷呈,在针线的运用中,将艺人们的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应蚌舞俗称“歪歪精”舞,独具水乡特色,是一种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为道具,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跑、滚、翻等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舞蹈。
宝应民歌《咯冬代》是宝应人民在插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唱词生动鲜活,曲调清新优美,极具地域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体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夏集车水号子源于劳动者车水劳作,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成形于明清,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当代。其曲调拙朴,歌词通俗,是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天籁”之音。
曹甸“十番锣鼓”源于宫廷昆曲音乐,融演奏、演唱、打击乐为一体,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剧与扬剧等剧种在扬州同台演出。后扬州有新淮淮剧团、泰州淮剧团,宝应、高邮、兴化均有淮剧团,今宝应仍有淮剧团。
沈公山的故事内容多,数量大,质量高,其中有关故事主人公智斗赃官、豪绅,帮助受苦人打官司的故事如《弃考》、《黄钱纸买粮》、《卖房契》、《夜明珠》、《黄公狗位》、《巧治恶棍》、《三提灯笼过衙门》、《枕头顶儿》尤为出色。
宝应泰山殿传说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复兴于民国,时至今日已形成完整的系列民间故事,为宝应独有的传承百年以上的民间文学作品。泰山殿的传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反映出历代人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乾隆与宝应的故事,以乾隆六下江南、五经宝应的历史事实和趣闻轶事为题材。一百多年来,经人民群众口头相传,不仅丰富了乾隆皇帝的诗词歌赋,还神化了乾隆在宝应的有关言行。
吉高是一个生活中的真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小小年纪就独立谋生,在流浪和饥寒中长大,他做过很多职业,为了生存,运用他的智慧惩恶扬善,也做过损人利己的缺德事,留下了一个个智趣故事。
扬菜(苏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淮扬菜注重刀工,刀法细腻,口味清淡,主要菜品有粉蒸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平桥豆腐、软兜长鱼、文思豆腐、三套鸭、虾籽蒲菜和文楼汤包等。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其主要食材有米饭、火腿、鸡蛋、虾仁等。扬州炒饭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而且注重配色。炒制完成后,颗粒分明、粒粒松散、软硬有度、色彩调和、光泽饱满、配料多样、鲜嫩滑爽、香糯可口。
三头宴是淮扬菜中以寻常甚至腥膻味较重的原料烹制的不同凡响的佳肴。鼎中之变,微在精妙。三头菜的制作发挥了淮扬菜制作精细、娴于炖焖的特长,保持完美的外形,酥烂而无骨,黏韧、柔滑、鲜嫩而卤汁胶浓,带有居家常馔的风味,百嗜不厌。
“胡场老鸭汤”集营养与美味为一体,汤汁澄清香醇,滋味鲜美,鸭脂黄亮,肉酥烂鲜醇,酸萝卜细嫩爽口,香味扑鼻。老鸭就是清补佳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凉,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杨寿活珠子又叫“凤凰蛋”,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经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江鱼的味道自不必说,鲜美嫩滑,入口即化,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怎样做都好吃。“大火烧开,小火焖透,猛火收汁”。采用新鲜江鱼,必须在锅汤中捞过再入炒锅,其用火精细,味鲜诱人。
草炉烧饼是具有扬州乡土风味的饮食小吃。它以麦草作燃料,用古老立式烤炉烘烤,内敷馅心,色泽金黄,香脆甜酥,入汤即化。
裔家牛肉香馥、色鲜、味浓、劲足。尤其是水牛肉,肉纹较粗,有嚼头,有劲道,越嚼越香。裔家牛肉颜色红润,纹路清晰,绵软鲜嫩,水分少,耐储藏,浓香扑鼻,沁人心脾。
杨寿豆腐圆子以盐卤豆腐、石膏豆腐为主料,经榨干、制馅、制胚、煎制等环节,搅拌均匀,制成生胚,用平锅煎制而成。豆腐圆子的吃法多样,可红烧,可清蒸,可下火锅,可清炖;口感韧、嫩,豆香浓郁,营养丰富,深受群众欢迎。
红烧河豚,味鲜甜、肉肥嫩、汁浓醇、食材丰富,有人称之为“味绝天下”。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还能入诗入画,河豚真是一种“宝藏鱼”。河豚肉鲜美柔嫩,食后回味无穷。食客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黄珏老鹅是扬州美食盐水鹅。黄珏镇的盐水鹅被誉为是好吃的盐水鹅,俗称,黄珏老鹅。在所有的老鹅中,黄珏镇的老鹅是大家认为最好吃的,大家喜欢将其称为黄珏老鹅。成品形整似活,烂而不散,色泽金黄,肉质肥嫩,咸鲜味美,久食不厌。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红桥修禊,是清朝康乾时期江南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文化盛事。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大规模的“红桥修禊”,大约有五次,影响深远。
排箫音色优美, 表现力丰富,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在宫廷雅乐中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及曲谱都鲜为流传。
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扬州杭集船村民众自明代开始就有采摘田埂上的野青蒿与糯米面糅合为主原料做成清明专用食品“印子”祭祀祖先的传统。船村印子原材料紧扣清明祭祀主题、两种材料的糅合技艺、成品的使用时序等均有约定俗成的仪规。
箍桶技艺是木匠行业的分支,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锯子、刨子、凿子、斧子、角尺、锤子、墨斗等工具,加工圆形木制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因其所加工的制品为圆形,箍桶匠人又被称为“圆木匠”。
扬州精细木作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唐宋元时期的演化,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扬州精细木作全面传承了古代木作工艺精华,技艺的精华在梭榫、凿眼、腰尖。奇特的木纹、古朴的色彩、精湛的工艺、细腻的手感,是扬州精细木作的四大特色。
扬州民歌(邗江民歌)除了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其他艺术创作、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因为这众多价值的存在,才使得扬州民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千年,至今仍以完整的面貌、活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打坐堂是在城隍庙会上以唢呐吹奏和打击乐器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打坐堂就是城隍庙会中的一个重要的集娱乐与选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届时,由各家组成人马,集中进行表演,每家的基本程序为:1、满堂锣鼓;2、吹打锣鼓;3、细吹细打;4、满堂收尾。
黄珏香火会是一种流行于苏北南部、高邮以北和扬州邗江北乡一带的庙会,是古代“乡人傩”的一种,也是先人在腊月举行的驱疫逐鬼、祛病消灾、追求生活安康的一种巫文化遗存仪式。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瓜洲铁锅铸造,历史悠久,工艺先进。1924年,王源大生产的苏锅在第一次中国国货展览会上获“甲”字奖。瓜洲铁锅标注“官炉王源大锅厂”,名声远播。
邗江杭集牙刷制作始于清代,扩于民国,盛于当今。清道光七年(1827),杭集农民刘万兴用牛骨马尾手工创制出苏北地区第一支牙刷,起名“三星牌”。现制作牙刷成为杭集的支柱产业,杭集镇被国家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牙刷之都”。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
十五巧板益智拼图,是在一块正方形截体内,运用15块切割成形状各异的版块组合而成各种几何图形的游戏,能拼出人物、动物、蔬果、花卉、器皿等图案。